2024-12-21 | 网站首页 | 返回旧版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正文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0-11  来源:宜昌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3547

宜府办发〔202146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910

(此件公开发布)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918日印发


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面对历史变迁、时代变局、社会变革,必须善于从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分析、精准研判当前形势和任务,做到审时度势、与变同行、以变应变,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综合分析,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宜昌处于疫后发展的重振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突破期、区域强大市场的培育期、城市群发展的加速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升华期、社会治理体系的革新期。十四五时期,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开局五年,是育新机开新局、奋力实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争当表率的关键五年,也是加快建设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机遇五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疫后重振相关政策指引下,在中央、省委对宜昌发展的期望重托中,在宜昌市实现六大定位、发展九大产业、建设五大中心、优化四个布局目标导向下,系统开展十四五时期宜昌城市建设新思考及住建事业新谋划,对于宜昌提升城市能级助推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满足民生新期盼、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回顾与评价


十三五时期,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坚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以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城乡统筹为抓手,奋力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住建行业放管服改革、美好生活共同缔造等工作,实现了城市骨架全面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品质不断优化,主要城建指标居全省前列。


一、发展成就


(一)城乡统筹加速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1.城乡统筹全面发展。贯彻落实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以飞地经济和沿江城镇带建设为抓手,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步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市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7%提高到63.77%,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和全省,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探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和市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发展质效和特色建设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不断向沿江城镇带聚集,县域半小时经济圈雏形初现。


2.村镇建设成效显著。坚持试点带动、以点带面,推进全省擦亮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枝江问安镇、远安洋坪镇、兴山榛子乡进入省级试点,枝江市、枝江市曹店村、宜都弥水桥村等入选全国、全省首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县、示范村,2个乡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3个村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12个村入围全国传统村落名录。深入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危房改造,全市82个乡镇中有6个乡镇污水接入城市管网,76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或试运行。持续推进城乡垃圾治理和分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达到五有标准,治理率稳定在90%以上。实现四类对象危房改造全覆盖,确保住房安全。


(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承载力大幅增强。


1.城市骨架搭建成型。实施沿江突破、垂江延伸、跨江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建设,集中建设区内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83平方公里(十二五期末16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覆盖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基本搭建起“300平方公里、200万人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城市道路总里程937公里(十二五期末571公里),先后建设了峡州大道、江城大道、点军大道、西陵二路、至喜长江大桥、夷桥路、桔乡路等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路,道路骨架进一步延伸,城区快速路网内环和外环闭合,中环骨架形成,快速路通车总里程超过80公里,实现“5分钟上快速路、30分钟跨组团、45分钟进出城;推动宜黄一级路、龙伍一级路、安猇一级路、夷桥路改造、宜长快速通道等出入城通道的建设,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各区域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可持续交通,2016年宜昌获得世界可持续交通奖,成为湖北首个、中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坚定贯彻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护工程。中心城区共实施长江岸线整治修复13.8公里,完成山体修复面积1093公顷,完成11条黑臭水体治理,公众评议满意率95%以上。新建磨基山公园、城东公园、柏临河湿地公园、求雨台公园等,公园总面积达1240公顷,建成480公里绿道及自行车道。开展花园城市建设, 为城市植绿添彩。实施城区排水与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工程持续纵深推进,临江溪污水处理厂、花艳污水处理厂、沙河污水处理厂等扩容提标,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96%。入选全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城市,完成城区污泥干化处理工程并投入试运行,城区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0%。全面落实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要求,施工工地扬尘防治常态长效。


3.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实施畅通工程,打通大动脉、疏通微循环,滚动完成四批次畅通工程项目60多个,打通胜利三路铁路道口、东体路、发展大道石板人行天桥等断头路30多条,完成一医院、二医院、中心医院、桃花岭小学等片区微循环改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城区累计建成综合管廊17.16公里。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约37.6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比例达20.53%以上。宜昌一中新校区、夷陵中学新校区、规划展览馆、博物馆新馆、奥体中心等九大公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改造完成猇亭收费站、点军收费站、伍家岗收费站和火车东站,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4.城市运行保障加强。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打造全国丰水地区节水典范。改造四大水厂,随道路新建供水管网500公里,推动供水管网改造100公里,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加快应急储气和设施建设,新增储气供应能力1800万方。随道路新建燃气管网240公里,完成点军片区市政中压管道建设的互联互通,实现管道气源供气。安全精准实施沿江大道城市主燃气管道迁改。入围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迅速提升,在全国地级市中顺利实现了从跟随跑并排跑的跨越式发展。扩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年处理规模约30万吨的生产线。至2020年底,中心城区供水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85%以上,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率达37%


(三)城市更新加速见效,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发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连续两轮入选全国试点,全市累计改造完成城镇老旧小区440个,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治管并举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宜昌路径“133”工作体系,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出台湖北省首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地方标准,城区累计完成加装50部。


2.棚户区改造增添内生动力。深入推进棚改工作,全市8万户20万棚改居民出棚上楼,平湖半岛征迁历经“8年打基础、2年抓攻坚取得圆满收官。通过棚改提升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以上,城区实现净地交付3000余亩,腾退300余亩老城区土地用于医疗、教育、公园绿地、停车场建设,城市功能得以进一步完善。


3.城市修补焕发老城区活力。一是全面启动背街小巷整治。按照八无两有的标准全面完成98个背街小巷整治工作。二是深化城市整理工程。统筹推进四口、六点、八线范围建筑外立面、建筑围挡和广告店招整治,完成800余个项目整治,4万户、12万群众从中直接受益。三是推动城市夜间光环境持续改善。编制城区及两坝一峡长江沿线夜景灯光专项规划,长江夜游一期工程完成、二期工程开工,葛洲坝大坝灯光主体工程建成,三峡大坝灯光工程开工,城市夜景旅游带动夜间经济发展获中央媒体广泛关注。四是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保护。主动承接相关职能,完成猇亭织布街、红星路二马路2个历史文化街区申报,督促当阳、枝江、宜都完成30处历史建筑的公布和挂牌。


(四)保障性安居工程稳步实施,住房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1.住房保障有力有效。市本级、远安、秭归被纳入国家、省级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试点城市。我市纳入全省公租房建设目标任务的项目共305个,5.6万套,已分配5.0万套,其中政府投资公租房4.2万套,已分配3.8万套,分配率达91.07%;累计发放租赁补贴3.5万户,通过公租房保障,全市解决了近20万人的住房困难。保障方式实现以实物配租为主向实物配租与租赁补贴相结合的转变,工作重点从公租房建设为主向公租房管理为主转变。


2.保障对象扩面提标。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提高保障覆盖面,将城镇中等以下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和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共实施保障3.4万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面向企业整体配租公租房,定向安置重点企业住房困难职工、公交司机、环卫工人。大幅提升租赁补贴金额。进一步简化程序,开通住房租赁网签备案。


(五)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1.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坚持房住不炒总体定位,按照三稳工作目标,编制出台中心城区住房发展规划(20182035年),着力建立一城一策长效机制。强化地价房价联动,实施房价精准管控,改进土地出让方式,规范合同网签备案,强化市场监管,加快构建精准的市场调控体系,坚决稳定房地产市场。2019年房地产投资达到380.27亿元,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增加181.87亿元,年均增速11.7%2020年房地产投资达到242.97亿元,与十二五期末持平;商品房累计销售237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2.7%


2. 物业管理全面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123”政策体系,建立“135”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市级统筹全局、区级综合协调、街道一线责任、社区具体实施、小区齐抓共管的管理工作新格局,推动物业管理定位由单一行业性、经济性问题向全局性、综合性问题转变。全市现有住宅小区2392个(城区995个),其中936个住宅小区(城区460个)有专业化物业服务,已有1749个住宅小区(城区763个)成立了业委会,覆盖率(除无人管理的小区)达到92%(城区97%),业主自治意愿日趋强烈,有力地服务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现代化。


(六)行业管理不断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建筑业产值冲击1300亿元,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产值累计完成5357.7亿元,建筑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180.47亿元,其中2020年增加值258.47亿元。2020年全年实现建筑业产值1148.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6%。扶持本地企业做优做强,建筑业企业达到2000余家,其中特级企业4家,一级企业45家,从业人数达到13万人,培育了广盛、益通、沛函等龙头企业,走出去承揽业务量逐年提高,发展前景广阔。扎实开展《质量安全手册》省级试点,在湖北省率先试点推进工程质量竣工验收信息公开,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打造一流精品工程,至喜长江大桥、市委党校迁建工程获得鲁班奖、市中心医院新门急诊大楼获评国家优质工程,创建省市政示范工程金银奖”27项,省建设优质工程楚天杯83项,省安全文明工地265项,省建筑结构优质工程234项,国家级成果奖9项、省级QC成果奖384项,获奖总数稳居省内同等城市第一,稳固了全省建管学宜昌的优势局面。


2.勘察设计稳步发展。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开放勘察设计市场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市场,开展行业诚信建设,试点数字化审图,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坚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施工图调审,发布施工图审查技术要点,充分发挥施工图审查在勘察设计质量控制方面的作用。至2020年底,全市工程勘察设计企业82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38%;新签合同额5.1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6%


3.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制定实施《宜昌市智慧城建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开发建设智慧城建系统。结合行业特点,进一步开发完成宜昌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互联网+”住房保障政务服务系统一二期、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雪亮工程建设等,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及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公用事业、城建档案管理等关联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网上动态闭合管理,成为智慧宜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开发县市区版。实现与省市平台及人社、公安、工商、政务服务、信用中国等纵横向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地下管线普查成果和系统分别于2018年荣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铜奖。


(七)绿色建筑蓬勃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深入推广。


荣获国家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积极推行新型建造方式,稳健发展装配式建筑,在用地规划中实施比例扩大到20%,培育具有装配式建筑开发、设计和施工的龙头企业14家,沛函集团入选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战略,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55%,发展绿色建筑1721万平方米,新增节能建筑3304万平方米。探索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试点应用。加快磷石膏规模化利用,组织编制湖北省地方标准《过硫磷石膏胶凝材料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技术规程》,推动磷石膏水稳层市政道路试点建设。进一步规范精装修市场管理,新建装配式建筑、星级绿色建筑全面推广一体化装修技术。


(八)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服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1.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省专题培训现场会在宜昌召开。成功实现审批平台与省系统平台对标贯通,将审批时间压缩到最长88个工作日,最短20个工作日。完善施工图多审合一,组织编制完成联合审查管理办法,逐步将人防、消防等纳入施工图审查范围,全面推行数字化审查。落实制造业企业实行政府购买施工图审查服务。推进多验合一措施落地,拟定联合验收暂行办法,顺利完成我市第一个大型公建项目奥体中心体育馆、射击馆项目多验合一工作。


2.行业社会服务改革全面加力。一是优化供水供气服务。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网上代办申报、数据自动流转、部门联合审批、统一反馈办结,实现用户供水、供气红线外接入零跑腿、零收费。红线内实行居民住宅供水、供气安装工程承诺限价模板化,全市319家企业平均获得用水、用气的时间成本减少75%以上。二是主动承接机构职能移交。有序承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职责,组织完成三峡工程升船机消防验收评审,服务大国重器获各方好评。积极承接葛洲坝三供一业”8大类25条子项社会职能。


3.诚信管理改革创新推进。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探索实施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类管理、事后联合激励惩戒制度,有力促进了建设行业从业单位和人员诚信履约。2018年以来,记录建筑企业诚信信息近9000条,519家企业记入良好行为信息8431条,229家企业记入不良行为信息533条,部分严重失信企业被清出宜昌市场。扩大信用评价结果运用,在企业资质审批、工程招投标、评先评优等诸多方面推行差异化监管服务。开发诚信住建APP,荣获2019年全国诚信APP观摩大赛优秀创新项目奖。


(九)安全管控机制持续优化,安全管理基础得到夯实。


1.全面创新安全监管机制。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科、安全生产委员会、建设、城(乡)燃气专委会并组建18个工作专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出台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生产管控暂行办法,规范建筑拆除工程安全管理,编制防高坠指引。严格落实新办施工许可项目参建各方法人事前提醒谈话和岗前教育制度。创新开展第三方巡查和督查,化解监管人员不足矛盾。近三年住建领域累计发生事故53起,呈逐年递减趋势,安全治理成效明显。


2.持续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制定实施宜昌市城市建设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宜昌市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开展住建领域防高坠百日攻坚、消防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燃气安全大会战、危化品综合治理、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等专项行动,有效降低安全风险。采取双随机交警式执法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全面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和鉴定,累计鉴定房屋453栋,23.7万平方米,排查房屋4602栋,推动危房解危470栋。受理白蚁预防项目356项,2172万平方米。


(十)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为住建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1.以党的建设引领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从严治党向心力。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开展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认真落实市政府三同步责任区工作制度,把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二是党建引领促业务融合发展。深度融合党建与业务工作,把党旗插在工地上、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把身份亮在岗位上,服务西陵二路快速路建设、伍家岗收费站东迁、平湖半岛拆迁等重点工程攻坚克难,有力推进城市发展。三是全面打造住建品牌。深化与国家住建部人事司联学联建,全面唱响以伍家岗长江大桥、合田物业等为代表的红色工地”“红色物业”“红色小区等党建品牌,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架上了连心桥,打通了快速路,全国文明单位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2.以法治建设促行政管理。一是强化普法教育全覆盖。多途径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全面提升系统干部队伍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二是严格依法行政成常态。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法定程序,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营造宽进严管重罚的监管环境。累计立案调查98起,实施行政处罚71起,对71个行政相对人实施罚款281万元。探索开发建筑业企业资质双随机动态核查平台,推进执法检查规范化、智能化。纵深掘进住建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推进行业清源行动工程建设行业专项整治。三是加强法治制度建设。推进住建行业立法工作,提请市政府出台住房和城乡建设规范性文件11个,出台部门规范性文件68个,行政应诉9件,被行政复议7件,作为复议机关办理复议案件8件,推动住建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3.以人才队伍建设永葆行业活力。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担当,激发最大正能量。用好用足职级晋升试点政策,仅住建局机关就晋升职级67人次,其中晋升四级调研员11人,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01个,其中硕士研究生29个,中级职称以上36个。各类执业注册人员的数量14人,其中一级执业资格人员5人,二级执业资格人员9人。选树一批行业标杆,举荐戴大荣、李国刚、陈荣为市管专家,夏青获全国住建系统先进工作者,戴大荣、文鸿晨获湖北省劳动模范,万林获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任毅获宜昌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通过事迹宣讲、重点工程示范、组建专家能手服务队等形式形成行业影响力,带动良性发展。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积极拓展党校培训、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导师帮带、青年干部研究班等路径,开展月度标兵”“季度先锋”“年度楷模评选表扬活动,构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良性机制和平台。


二、规划实施评估


十三五规划指标包含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建设、建筑和勘察设计业、房地产业、节能减排等五个方面共计28项指标。其中城镇建设部分涉及城镇化率和人口的指标由其他相关部门提供,棚改、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色建筑等指标都完成较好,燃气普及率、房地产业等指标未达标。


十三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主要发展指标表

指标名称

指标
单位

十三五
规划指标

十三五中期评估建议调整指标

十三五期末现状实际指标

保障性住房建设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万套

7.9

6.9

7.9

城镇低收入家庭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平方米

25

——

——

城镇建设

市域人口(常住人口)

万人

456

——

401.76

城镇化率(常住人口)

%

65

——

63.77%

城镇化率(户籍人口)

%

45

——

——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

平方
公里

300

230

183
(7
个组团)

中心城区常住人口

万人

230

——

150
(7
个组团)

新建道路总里程
5年累计)

公里

400
(中心城区)

400
(中心城区)

366
7个组团)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额
5年累计)

亿元

2780
(全市)

2780
(全市)

——

1760
(中心城区)

1760
(中心城区)

——

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

%

100

100

100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100

95

96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100

城市燃气普及率

%

98

98

85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95

——

84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中心城区按常住人口计算)

平方米

16

8

12.55

建筑和勘察设计业

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建筑业企业数量

25

28

39

工程监督覆盖率

%

100

100

100

工程竣工备案合格率

%

100

100

95

房地产业

市域房地产开发投资
5年累计)

亿元

1500

1500

1205

城区房地产开发投资
5年累计)

亿元

1285

1285

——

市域城镇商品房竣工面积(5年累计)

万平
方米

2000

2000

899

城区商品房竣工面积
5年累计)

万平
方米

1200

1200

——

节能减排

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50

50

55(中心城区)

发展绿色建筑
5年累计)

万平
方米

800

600

1721(市域)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5年累计)

万平
方米

1000

805

815

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率

%

100

100

——

散装水泥供应量
5年累计)

万吨

500

500

——

三、主要问题分析


(一)城市建设方面。


1.城市开发集中度不高。空间分布上,城市建设多点开花,土地和空间集约利用率不高,基础设施覆盖区域填格子的任务很重; 土地利用上,连片开发和设施配套跟不上发展步伐,投入产出比不高,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项目融资难度增大、建筑材料价格非理性上涨、征拆安置面临着资金紧、任务重、困难大等难题,这些要素瓶颈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进展。


2.项目效益发挥度不高。一是项目建设时序统筹不够。点军、白洋等区域基础设施提前谋划布局,但是周边区域开发未及时跟进,造成有设施无项目,效益难以发挥。部分区域项目落地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造成有项目无设施,影响项目投入使用。二是项目建设系统性不强。现状城区路网建设、公园建设、绿道建设、生态修复等工作虽卓有成效,但是各类要素孤立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不强。大的路网骨架、大型公建、市级公园已形成,但是与居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城市支路、社区公园、医疗卫生设施、体育设施等社区级配套服务设施相对缺乏。三是城市运营理念不突出。现状公园绿地、大型场馆缺乏消费场景、创业场景和生活场景营造,可进入、可参与、可消费功能性较差。且只投入、使用少、不产出,运营城市缺乏手段,生态价值转化不显。


3.基础设施完成度不高。二次供水、供气保障、污水治理、城市内涝等问题依然突出,项目建设不能满足民生保障要求。城市道路建设增加供给的速度、规模与交通出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运量公共交通建设尚需加力,交通拥堵问题系统解决还在路上。由于城市建设历史遗留、财政支出能力限制、环保设施选址要求多等因素,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资源化集中利用、老城区雨污分流等项目建设推进滞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受制于建设成本、入廊收费、运营安全等,继续推进面临较大难度。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项目落地部门合力还不足。


4.城市形象精致度不高。城建项目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特色空间节点塑造,历史文化元素运用,门户节点、街景立面、标识标牌等细部细节打磨方面还有很大空间,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任务很重。对宜昌本土文化符号、文化元素提炼不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文化保护和挖掘力度不大,文化植入不够,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电名城的城市个性未显。


(二)产业发展方面。


1.建筑业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不够。市场主体结构不平衡,优质企业占比较少,本地企业竞争力不足。受宏观经济、环保等大形势影响,房地产项目新开工量走低,投资拉动增幅不明显,建筑业企业普遍存在业务量下滑,建筑业产值稳增长压力较大。


2.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文件措施还不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任重道远,政策红利释放还有个过程,稳步提升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难度较大。新动能培育动力不足,政府各部门强制推行绿色建筑没有法定依据,部门联动合力不足,全过程监管体系尚未完善,部分绿色建筑技术未能落实。装配式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试点推进的任务还很重,技术复杂,推动难度较大,打造集中连片示范区还刚刚起步。磷石膏建材推广应用才刚刚起步,试验推广的环境风险没有完全排除。


3.房地产调控压力增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提出了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要求,并要求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2019年上半年开始,住建部对10个城市政府下达了预警提示函并首次将地价波动幅度较大的城市也纳入预警范围,对房地产市场有关核心指标进行量化限定和动态考核。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房地产市场多项指标负增长,引发局部风险的可能性还是存在。如何应对这些情况,既维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又做好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有关要求,办法还不多。


(三)行业管理方面。


1.排水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由于多轮机构及体制改革,城镇污水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污水治理呈现九龙治水,管网建设、监管、移交、维护等环节均不同程度存在困难和问题,厂管网未一体化运维。特别是支路建设区级投入不足带来的配套收集管网建设滞后问题突出,多头管理、管理悬空、底数不清、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职能自上而下从住建部门调整到生态环境部门,城乡一体化的污水治理体制亟待构建。


2.住建领域安全监管压力增大。建筑工程市场主体安全责任不落实,小散工程安全监管尚未完全落地,燃气工程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农村建房安全管理机制未建立,安全生产形势严峻。PPP、代建制、EPC等一些新型建造模式的出现,以及大型桥梁、超高层建筑、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大燃气动力设施等重特大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技术难度增大,加之法律法规没有配套跟进,增加了安全监管的难度。


3.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当前,我市以市场供给的商品住房和政府提供的保障住房为主,租赁住房以政府提供的公租房和市场供给的散租住房为主。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还要加快探索。公租房准入和退出方面还需探索部门协同机制。应对集体企业入市发展的措施还不具体。物业管理服务探索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才起步,规范行业管理的手段还不多。


4.城建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城市支路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由区级承担相关支路投入不足造成的城市支路网密度偏低、城市交通微循环不畅、配套管网建设滞后等问题突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阶段性完成的同时,面源污染长期防治和控源截污等工程措施补给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长效常态的运行维护管养制度建设和机制建立还需加强。污水治理提质增效行动需要各级财政长期投入,财政支出、奖补、考核、监测、评价的工作机制尚需系统建立。对县城和建制镇建设发展引导指导不够,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普遍不健全,管理力量普遍不足。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形势


综合分析,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宜昌处于疫后发展的重生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突破期、区域强大市场的培育期、城市群发展的加速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升华期、社会治理体系的革新期。应抢抓各种政策机遇,把握发展重点,在新发展阶段展现更大作为。


一、宏观政策指引——深刻认识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使命


(一)双循环发展格局为城市发展指明根本方向。


在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国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加强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对内开放,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是扩内需补短板、增投资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战场,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住建工作应把城市、县城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融合城乡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后疫情国家政策支持为城市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新冠疫情后中央研究确定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 湖北省聚焦公共卫生体系、交通、水利、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城市、产业园区提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等十大领域开展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三年行动,为推动城市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同时,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范围,形成诸多有利于城市建设发展的政策撬动因素。


二、城市发展需求——牢牢抓住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遇


(一)长江大保护战略下的宜昌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明确提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持续推进,宜昌应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抓手,建设三峡屏障,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厚植生态优势,加快花园城市向公园城市升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绿色基础。


(二)城市群模式下的宜昌中心地位塑造。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在长江经济带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超大城市群,在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国家已布局皖江城市带,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还缺少一个次一级的城市群或增长带,形成了1000多公里的狭长真空地带2017年宜昌入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2019年入列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宜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应始终以长江作为发展突破口,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抢抓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建设风口,加快发展大物流产业。以呼南高铁、沿江高铁、郑万高铁兴山联络线建设为抓手,快速夯实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向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担当起协同推进长江中上游发展的重任。区域层面,要积极对接融入全省一主两翼发展战略,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通过加快区域大型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区域大型公服设施共建共享、区域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市场发展一体化建设,强化长江、清江、沮漳河等流域共保联治,打造区域城乡统筹示范带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推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谋划一批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迫在眉睫。


(三)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及重点。


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建设清洁能源之都、建设长江咽喉枢纽、建设精细磷化中心、建设三峡生态屏障、建设文明典范城市六大目标定位,并进一步明确了产业提升、功能完善、布局优化、思想破冰等要求和路径,为十四五期间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行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动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逐步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城市建设手法也由大拆大建转向精建精美,通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生态修复、污水治理、内涝防治等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建设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以解决各类城市病将成为城市建设新常态;在国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建立一城一策长效管理机制的政策导向下,房价稳控的趋势不会变、平稳发展的目标不会变、防范风险的力度不会变。就宜昌而言,我市棚户区改造进入收尾阶段,房地产市场减速换档、理性发展,将从规模速度型多元品质型发展方向转变,进入持续平稳发展的轨道;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统筹城市治理,以物业管理作为切入点,推动宜昌市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时,伴随城镇化率的提升,我国建筑业总体形势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波动下滑状态,建筑企业马太效应逐步明显,需要在市场布局、产品结构、企业管理、技术升级、工业化生产等方面持续创新。总体来看,房屋建筑市场稳健下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平稳发展且城际铁路、智慧交通、水务环保成为短期增长引擎,未来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渐转向以人物工为代表的涉及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即两新一重成为国家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支持内容。


四、自身制约瓶颈——积极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调整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我市自十三五以来城建投资逐年放缓,虽有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调控和注力,但过去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和过度房地产化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化解城市建设发展和财政资金短缺的矛盾,需要我们在城建项目谋划和建设中,一定要全局把控、系统思考、重点突破;且当前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建设,城市人口逐步向东部和南部城市群转移,省内人口向省会城市转移。宜昌如何在新一轮抢人大战中,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中有所作为,做大人口基数,进一步聚集人才,为城市赢得发展基础,也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方向和策略


一、发展方向


准确把握当前城市发展处于空间拓展与提质增效并重的阶段特征,在延续沿江突破、垂江延伸、跨江发展基础上,加快实施东进、北拓、中优的空间发展战略。东进区域以产业发展建设为重点,依托长江水运通道和焦柳铁路货运大通道建设产业新城,打造链接宜荆荆恩城市群的纽带和飞地经济聚集高地,推进白洋枝城姚家港产业集群建设。北拓区域以高铁北站建设为契机,加速小溪塔组团和龙泉组团融入主城,推动城市形态由半月形满月形转变。中优区域强化拥江发展,突出一江两岸特色,西陵区、伍家岗区要从大开发大建设转为存量挖掘、精耕细作,以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为契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点军区要加快充实发展空间,逐步向艾家方向拓展。加快推动建设东艳路、红花套、陡山沱等过江通道,加快谋划西陵峡口过江通道。


二、总体发展策略


(一)转变理念,建设公园城市。深入学习贯彻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落实《宜昌2050发展战略规划》、推进长江大保护再升级的主要抓手,作为宜昌近期建设发展的核心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逻辑、建设模式、营城理念、建设环节和建设手法,以串、植为抓手,以绿道和公园建设为载体,建设具有国际范、山水韵、三峡情的滨江山水公园城市。通过公园城市建设,实现人才的集聚和企业、生产要素的汇聚,提高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与繁荣。


(二)全域协同,推进城乡一体。以水为脉组织城镇发展空间,形成一江五水的城镇空间格局,推动全域优先向中心城区集中,县域向县城集中,整体向滨河城镇集中。坚持按照东部引领西部、沿江带动腹地的差异化、集聚化、非均衡化发展思路,西部山区县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康养休闲等产业。东部平原县立足生产主体功能,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承接做好山区县的飞地经济,提高经济密度和经济质量,打造第二产业核心承载地。进一步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把县城建设成为拉动县域发展的火车头。区域中心镇突出联接功能,深入开展擦亮小城镇,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乡村建设分类推进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避免无效投资和无效建设,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三)生态优先,锚固蓝绿本底。尊重山水格局,以长江及其支流为纽带、以山系为骨架,构建两脉青山、一江五水的生态格局。继续推进长江大保护战略,用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资源综合利用。实施串园连山,基本搭建市域一廊两环十带和中心城区一轴一环九线绿道网络体系框架。实施碧道工程,依托引江补汉引清入宜工程,引水入城、以水润城,以两河六库水系连通工程为着力点,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提升水环境质量。构建五河七支十湖的水网体系,化解城区临江不临水,望水不亲水的矛盾。实施场景营造,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重点打造5大郊野公园、升级10大城市公园、建设一批示范性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将商业化逻辑贯穿公园建设全过程,强化公园+”场景营造,提供多元消费、休闲及创业场景,撬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转换。


(四)交通引领,提升品质能级。以全国交通枢纽、宜荆荆恩城市群、双核驱动等战略为导向,全面加强区域交通设施谋划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谋划渝(重庆)宜(宜昌)重载铁路建设,完善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建设,依托焦柳铁路,建设江铁海中西部联运新通道。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襄宜常段)、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郑万高铁联络线、十宜高铁、十宜高速、襄宜高速、高铁北站、三峡机场4E改造等建设,加强与中部其他城市、襄阳、荆州、荆门的交通链接。谋划建设市域铁路,发展三峡旅游观光轨道,实现都市区长距离交通快速通达。加强中心城区与各县市交通联系,建设第二通道,推动城市路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辐射,由棋盘式蛛网式格局转变。构建三环十二射高快交通大动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轨道交通环线、BRT、绿道、非机动车道、过江通道建设,改善交通出行方式,缓解交通拥堵。


(五)产城融合,打造发展引擎。推动产业集群化建设,以焦柳铁路为主线,谋划铁路支线建设,聚合、链接坝陵工业园、双莲工业园、鸦鹊岭工业园、安福寺工业园、白洋工业园、姚家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宜都工业园等,构建焦柳铁路产业走廊。推动中心城区三产崛起。将宜昌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重点培育高端服务、全域旅游、户外运动、文化娱乐、康养度假产业。以峡口为核心,构建运动-服务-展销-制造-训练的全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世界户外圣地。依托至喜长江大桥和伍家岗长江大桥,打造宜昌一江两岸环长江国际马拉松金牌赛道。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康养产业,重点打造点军康养运动小镇群。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两岛八镇,发展文创娱乐和休闲旅游,系统解决好城市文旅空心化现象,打造宜昌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六)补齐短板,完善功能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针对民生需求开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强二次供水改造、燃气保障、交通微循环、既有道路改造,城市生命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提升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排水防涝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未来社区。推进文化植入,通过城市天际线、城市轴线、历史街区、街景立面、标识标牌等建设,突出城市特色。


三、分组团发展策略


西陵组团:现状城市开发基本完成,功能综合,人口聚集。组团建成年代久,各项基础设施老化。下一步应以城市有机更新为抓手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补齐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最大限度挖潜土地价值,储备发展空间。整体开发大树湾、石板、后坪及黑虎山片区,全力打造城市旅游休闲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平湖半岛、西坝岛、西陵后山伺机而动,有条件可进行整体开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至十四五期末,西陵组团基本完成城市更新工作,环境品质和服务功能显著提升,环城南路历史风貌街区全面建成,老城韵味凸显。沙唐片区完成深度开发,实现西陵组团和小溪塔组团的空间融合。


伍家岗组团:伍家岗区是城市新城中心,老城区的功能和人口疏解地。2012年以来通过大城建设新区形象显著提升。下一步应着力完善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设施配套,进一步吸引、集聚人口安家落户;打造柏临河生态经济产业带,加快共联滨江片区、南湾灵宝片区、巴陡山片区综合开发,构建生物食品、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三大科创中心。强化伍家岗组团和龙泉组团的融合对接。至十四五期末,东站片区完成深度开发,共联滨江片区全面推进,巴山金谷、南灵文旅小镇、三峡上温泉、长江国际文化广场环球港文旅综合项目等一批文体商旅项目全面建成,金银岗森林公园雏形初现,花溪路北向延伸对接龙泉,推进城市北向拓展。


点军组团:现阶段点军组团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充足的储备土地,城市建设空间较大。下一步应坚持生态先行,推进长江南岸岸线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实施三低一高开发模式,有效提升土地价值和片区品质,将点军组团打造为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区;做大做优点军科教城,支持湖北航空学院申办、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三峡职院迁校,对接争取武汉高校来宜发展;支持东土科技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紫阳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宜长快速通道、江城大道延伸段的建设,加强和长阳、宜都的联系。至十四五期末,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区基本建成,生态效应明显。湖北航空学院、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新校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点军组团和宜都、长阳、伍家岗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


猇亭组团:猇亭组团现状处于产业转型过渡期,广汽汽车接续提供动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取得重大成绩,三峡机场改扩建以及卓尔航空城的建设拉开三峡临空经济区的序幕。盘整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发展临空经济、航空制造、汽车制造、会展经济,打造城市门户和枢纽中心,建设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绿色智慧航空新区。延展滨江岸线景观,严守猇亭后山保护红线。挖掘城市现有景观资源、人文资源等,打造三国文化园、织布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主题文化区。至十四五期末,临空产业园全面建成,港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文化主题园区全面建成,组团转型成效显著。


白洋组团:白洋组团基础条件好,厚积薄发,白洋港已成为水公转运的重要节点。下一步以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和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建设为契机,依托白洋港区这一三峡枢纽港核心港区的建设,积极谋划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依托田家河工业园区的建设,打造宜昌市第二产业的重要基地;以宜昌高新区管委会开发重心转移白洋为契机,引进生活性服务综合体建设,争取峡州大道、小鸦公路等快速通道延伸至白洋,加快建设人城产一体的产业新城。至十四五期末,峡州大道延伸至白洋全线建成,白洋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白洋产业新城雏形初显,白洋组团在三峡翻坝转运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小溪塔组团:近年来小溪塔组团坚持融城思路,空间上逐渐与西陵沙唐片区融为一体。下一步加快港窑路延伸段的建设,加强小溪塔和西陵、伍家岗之间的联系。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小鸦公路工业经济带和智慧产业新城建设,促进产业提质扩容,共同推进西陵后山片区的开发利用,带动夷陵区乡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至十四五期末,港窑路全线建成,小鸦公路工业经济带和智慧产业新城建设初具规模,小溪塔组团和西陵组团全面融合。


龙泉组团:现状龙泉组团产业基础牢固,城市建设有序推进,与伍家岗组团被大尺度生态隔离划分。以宜昌高铁北站的建设为契机,加强龙泉组团和伍家岗组团之间的交通对接,构建宜昌东站和宜昌北站之间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强化龙泉组团与主城区的设施对接,推动龙泉组团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逐步融入主城区。同时推进小鸦公路快速化改造,促进龙泉和小溪塔组团的融合。至十四五期末,高铁北站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花溪路延伸段建成,龙泉组团与市本级之间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面完成。


第四章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考察宜昌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坚持一尊重五统筹总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公园城市建设理念,转变城市发展逻辑、营城理念、建设模式、建设环节和建设手法,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奋力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南翼之核,为宜昌实现六大目标,加快建设一江两岸、主城引领、产业兴旺、功能强大、人气鼎盛的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作出住建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纵向拉升时间长度,着眼三年,规划五年,谋划长远。横向扩展区域广度,将宜昌置于长江中上游、宜荆荆恩城市群、市域等空间整体谋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提升宜昌城市首位度。立足大城建高度,与其他行业形成合力推进城市建设发展。


(二)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城市开发建设重点由房地产主导的增量建设,逐步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发挥已建基础设施、大型公建、公园绿地等效益,空间上通过梳理盘整土地资源填格子,治理上通过打通梗阻促闭合,运营上通过场景营造、功能植入挖潜力。新增发展空间和基础设施配套要重点聚焦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以人为本,优化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精致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精明运营、精准服务的城建标准贯穿始终,增强项目前期的系统性,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进一步优化居住环境、出行环境、生活环境、城市面貌,建设有温度的城市,吸引大量人口集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四)绿色智慧,深化改革。坚持绿色发展,在公园中建城市,进一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锚固山水生态本底,推广绿色低碳建造方式,积极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引领绿色生活,践行碳达峰行动。继续深化房地产、建筑业、勘察设计、市政公用事业、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等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项改革,全面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主要目标与指标


坚持把短板做长,把亮点做亮,保持优势,创建标杆的思路,重点关注城乡融合、生态环保、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行业治理五个方面的内容,打造我市住建行业高质量发展中西部地区新样本新标杆


——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的快速通道、市域级绿道基本建成,统筹推进供水、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人居环境、承载能力和整体风貌得到有效改善,有序引导人口梯度转移。重点城镇、乡村特色化发展,彰显宜昌特色乡愁。全面加强对各县市的业务指导,有序引导县城发展。


——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沙唐片区、东站片区、巴王店片区完成深度开发,白洋工业园、点军工业园和生物产业园产业配套完善,高铁北站片区有序开发,土地开发高效集约。轨道交通开工建设,公共交通引导绿色出行。花溪路延伸段、峡州大道三期、江城大道三期、宜长公路等联系各组团和周边县市的快速路建成投用,形成四纵五横的快速路网体系,各组团、城乡之间互通互联。支路网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棚改等逐步加密,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一批公园+”绿道+”场景成为网红打卡点,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服务价值转化;完成备用水源原水管建设,加强沿江城大道、峡州大道燃气通道的敷设,形成双水源、双水厂”“双通道、双气源的安全供水供气格局;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内涝点整治全部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发挥效益,城市更具韧性、更宜居。


——建筑业支柱地位更加巩固。建筑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进一步推动标准化生产、融合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开展竣工验收、质量安全手册试点,推广装配式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以绿色建筑全面培育建筑业发展新动能,全市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10%,2025年力争建筑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市域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80%,中心城区新建装配式建筑比例达30%,市域发展装配式建筑590万平方米。


——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持续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大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坚决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50平方米。探索支持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构建以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为主导的精准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城镇中等偏下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全覆盖、新市民(含人才)过渡性住房保障全覆盖;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标准化、业务流程信息化、运营管理精细化、配套设施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保障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更新取得明显成效。统筹推进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两坝一峡城市夜景亮化全面完成,城市照明亮灯率100%。到2025年,全市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491个,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率、背街小巷改造率均达100%


——行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以行业安全管理、建筑质量管理、物业管理、信息化管理等为抓手,实现安全监管无死角,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供水、供气、建筑等领域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勘察设计新技术运用更趋成熟,工程审批更高效,信息化建设创立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局面,保持行业治理水平全省领先水平,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主要发展指标表

指标名称

指标
单位

十三五期末指标(2020)

十四五规划
指标(2025)

城镇化

市域城镇化率(常住人口)

%

63.77%
(2019
)

大于65%

城市
建设(中心城区)

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183
7个组团)

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范围为准

常住人口

万人

150
(7
个组团)

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范围为准

新建道路总里程(5年累计)

公里

366
7个组团)

350

道路路网密度(建成区)

km/
k

5.2
7个组团)

8

新建绿道总里程(5年累计)

公里

52
7个组团)

500

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

%

100(中心城区)

100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

≤10

≤10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84

98

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

96

96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100

100

城市燃气普及率

%

852019年)

98

城市老旧管网改造率

%

 

60

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

%

96

99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

≥35

≥35

城市黑臭水体消减率

%

100

100

海绵城市面积达标率

%

20.53

40

城建项目总投资(5年累计)

亿元

475

3000

建筑业

市域建筑业产值

亿元

1148.9

2000

市域建筑业增加值

亿元

258.47

400

 

市域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数量

39

48

工程监督覆盖率

%

100

100

工程竣工备案率

%

95

95

住房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
面积

平方米

 

50

绿色建筑

中心城区新建绿色建筑
比例

%

50

80

市域发展绿色建筑
5年累计)

万平方米

1500(2016~2020)

660

市域新增节能建筑
5年累计)

万平方米

3228(2016~2020)

2435

中心城区新建装配式建筑比例

%

20

30

市域发展装配式建筑(5年累计)

万平方米

220
2017~2020年)

590

城市更新

市域老旧小区改造(5年累计新增)

549

1491

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率

%

45.9

100

市域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5年累计)

万套

7.9

1.3



第五章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实施中心城区能及提升+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擦亮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至十四五期末,各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乡村人民环境显著改善,宜昌建设成为中国内陆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湖北省乡村振兴样板区。


(一)优化城乡发展格局。


主城综合服务引领、东部县市产业联动助力、山区县市生态筑基支撑,形成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提升城区一核龙头地位,打造为服务各县市的综合服务中心;东部三市一核联动打造百强县域集群,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强化多点支撑,支持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做大做强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以水为脉组织城镇发展空间,形成一江五水的城镇空间格局,推动全域优先向中心城区集中,县域向县城集中,整体向滨河城镇集中。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结合现状已建铁路和拟建的呼南高铁(襄宜常段)、沿江高铁(荆宜段)、郑万高铁联络线、荆安铁路(货运)、南翻坝铁路(货运)等,积极开展城际铁路线研究,以强化市域各县市的交通联系。谋划建设中心城区与枝江、宜都、当阳、远安、秭归、长阳除高速公路以外的第二条快速交通通道联系,加快推进江城大道下段(宜昌公路大桥——宜都界)、峡州大道三期、花溪路(峡州大道宜巴高速)等快速路建设,推动318国道、汉宜路、土峡路改造升级,实现半小时、双通道,构建宜昌半小时都市圈;加强各县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推进G348宜昌城区至三峡坝区、G348当阳谢花桥至夷陵区鸦鹊岭、G318宜都红花套至长阳偏岩、G241夷陵区黄花至普溪河、G241点军土城乡至长阳高家堰等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全域构建一廊两环十带的市域绿道体系,搭建慢行生态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城乡供水、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力争实现全市乡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


(三)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在推动就地城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完善,更好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健全以县为单元统筹城乡的发展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统筹布局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机制。顺应交通物流发展、农村现代化发展及人口转移新趋势,结合放管服改革,贯彻扁平化发展思路,即县城更加强化,乡镇适度弱化,农村更加集中化,整体实现扁平化,弱化乡镇一级管理职能,平原地区探索县直管村新模式,促进形成县城-中心村两级城镇体系结构,探索具有宜昌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四)推动小城镇人居环境整治。


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重要支点,同时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十四五期间,以擦亮小城镇美丽城镇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小城镇人居环境整治,补齐规划设计、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风貌、产业发展、治理水平等七方面短板,全面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形成一批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美丽城镇,重点培育一批文旅特色小镇、康养特色小镇、运动特色小镇,小城镇服务和带动乡村振兴的能力显著增强。


(五)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以镇为单位统筹推进乡村的规划编制和建设,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合理规划居民点空间布局,通过农房标准化图集,指导农民建设体量适中、结构优化、形态优美、品质宜居的房子,严格一户一宅建房执法,规范房屋建设流程,加强农村工匠培训,提升房屋建设品质。推广远安县在探索人口梯次转移和引导农房建设方面的做法。继续实施一革命四行动(即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污水处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加强自然生境、村落肌理和历史遗迹的保护传承,挖掘宜昌本土农房建筑、屋场空间的特色元素,形成土家味、巴楚派、峡江风的宜昌乡村聚落形式。


二、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增强城市韧性确保城市安全


十四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城市安全民生服务两个方面。一是确保供水、供气、排污均有双通道,解决城市内涝,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二是改善交通拥堵、水压不足、不通燃气、污水溢流等民生问题,提升市民满意度。


(一)道路建设。


一是大力推行公共交通。加快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工程、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研究推进非机动车路权分配,加强慢行系统建设,优化出行环境。二是继续打通交通动脉。开展陡山沱、峡口、西陵一路等重要节点过江通道谋划研究,加快推进东艳路过江通道、红花套大桥、三峡高速市政化改造、胜利三路港窑路快速路改造、江城大道下段、峡州大道三期、花溪路(峡州大道~宜巴高速)、桃子冲路、龙岗路、橘颂大道等快速通道建设,构建三环十二射高快交通大动脉,进一步加强江北与江南、各组团之间联系。强化次干路、支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建成区路网密度。三是畅通微循环。重点开展交通堵点改造、道路节点改造、老旧道路改造、打通断头路、增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等工作,激活神经末梢,畅通毛细血管十四五期间,新建道路里程共350公里、改造道路里程97公里,续建道路95公里。其中新建快速路46公里,新建主干路122公里,新建次干路37公里,新建支路145公里。快速路、主次干道、支路比例为1:3:1:2,道路面积率达到20%以上。


(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1.供水。一是构建双水源、双水厂安全供水格局。依托引江补汉引清入宜工程,加快推进原水管规划建设,引水入城,充沛楠木溪水库、官庄水库等水源地供水量,满足城市远期用水。加快推进城区各水厂备用水源审批和市一水厂、市四水厂备用水源原水管建设,加强供水主干管过江通道研究,保障供水安全。二是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规范城区二次供水管理,实施好城镇居民住宅二次供水管理实施细则和工程技术导则,全面完成城区现有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切实解决好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问题,改善二次供水水质和供水服务质量。落实一户一表制度,各供水企业完成对水表的安装和校核。三是推进设施建设与改造。新建点军第二水厂及取水口、猇亭一水厂及取水口、白洋水厂及取水口,实施四水厂、点军枢纽水厂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其他既有水厂升级改造,新增供水加压泵站,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和出厂水品质。对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老化或漏损严重的老旧供水管网进行更新,开展支改环工程。十四五期间新建300公里供水管网,改造100公里,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四是加强节水改造和中水回用。稳固国家节水型城市,狠抓城市节水工作,城市实行用水计划管理,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提高节水型居民小区、企业(单位)覆盖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新建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优先使用中水,促进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2.供气。一是构建双通道、双气源安全供气格局。加强供气主干管过江通道研究,加快推进省际支干线武宜线管道、红花套~点军高压B管道、石板冲门站~伍家岗调压站~龙泉调压站~小溪塔调压站超高压管道、鸦鹊岭镇~王店镇中压燃气管道建设,保障江南江北供气安全。启动暖居供热工程建设研究。二是推动燃气站场建设。新建红花套门站,艾家高中压调压站、点军高中压调压站、伍家岗高中压调压站、龙泉高中压调压站、小溪塔高中压调压站和顾家店高中压调压站,将管道来气调压至中压A输送到各区域中压管网。新建小溪塔LNG气化站工程,解决江北现状高峰小时供气矛盾。三是推进燃气管道建设和改造。新建燃气管道与新建道路同步建设,重点推进点军组团天然气管网配套建设,实现供气管网全覆盖。全面开展中压B管道更换中压A管道改造工作,确保市民用气安全。十四五期间新建300公里供气管网,改造100公里,燃气普及率达到98%


3.污水处理及防洪排涝。一是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新建管网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制,对新区雨污分流管网的混接错接进行整治。加快对老旧排水管网及设施的修复清疏,结合现状建设条件和道路改造等工程有序推进分流改造。完成合益路一路、江景二街、董家冲等排水区域雨污分流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实现末端雨污分流,推动源头分流改造。至规划期末,城市重点片区污水管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二是持续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新建东山污水处理厂、艾家污水处理厂,对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对点军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改扩建花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猇亭污水处理厂、沙湾污水处理厂、小溪塔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善城区排水管网和截污工程建设。到2025年,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消除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9%以上,城区已建污水厂出水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三是加快推进内涝点整治。全面完成城区内涝点整治,消除防洪安全隐患,基本建成无内涝城市。四是推进排水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行排水设施建管一体化、厂网一体化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


4.海绵城市。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展对小溪塔西陵主城片区、柏临河公共中心片区、点军生态城片区三大重点片区的建设,全面开展河湖水系整治、排水防涝系统改造、公园绿地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建筑小区建设等5个方面的建设,全面解决片区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问题。至2025年,宜昌城区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基本完成三大重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韧性得以增强。


5.综合管廊。推进地下空间统筹开发利用,在城市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公共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以及道路宽度难以单独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优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十四五期间在白洋组团和点军组团等区域结合道路建设综合管廊。至2025年,城市道路综合管廊综合配套率达2%。加快出台管廊管理办法、收费标准,推进强制入廊,规范管廊运营维护管理。


6.充电桩。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充换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积极利用公共停车场、小区停车位、加油站、加气站等现有场地和设施,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实现充电站网络化智能化。到2025年,新增各类充电站60座,分散式充电桩20000个,以满足全市近12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三)垃圾治理。


一是大力推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链条管理处置体系。加快《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立法。2020年指导夷陵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22年,至少每个县2个乡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5个行政村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到2025年,县(市)建成区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不低于50%,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焚烧比例达到70%以上,县以上城市具备厨余(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宜昌城区具备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宜昌城区建成区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宜昌城区建成区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争取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走在全省前列。二是提升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能力建设。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新建4座厨余垃圾处理站、扩建1座厨余垃圾处理站和新建1座厨余垃圾处理厂。新建3座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


(四)公园城市建设。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通过实施串园连山工程、场景营造工程,口袋公园工程,全面搭建公园城市生态脉络,夯实蓝绿交织生态底色。一是锚固生态本底。重点推进金银岗城市绿楔、西陵后山及猇亭后山绿心的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长江岸线整治修复、卷桥河湿地建设等项目,稳定自然生态格局。二是推动绿道串联建设。强化对山体、水体、公园的联系,以两岸百里滨江绿带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沿长江南岸、沙河、运河上游等骨干绿道的建设,构建一轴一环九线的绿道网络结构。同时进一步完善三级绿道建设,连接绿道断头,成环成网。三是建设一批公园。启动建设中央公园(西陵后山)、荆门山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峡口国家森林公园、六泉湖公园等郊野公园,建设滨江公园延伸段,充分利用中心城区闲置地、边角余料用地等大力实施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力争建成62个口袋公园、修复10公里林荫路,提升公园绿地布局的均衡度和服务覆盖率,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四是加快公园场景营造。以滨江公园、磨基山公园、儿童公园、城东公园等为试点,将商业化逻辑贯穿公园建设全过程,强化公园+”场景营造,精准对接消费、休闲及创业需求,合理实施商业化配套和宜游化改造,提供多元消费及创业场景。


(五)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是优化完善大型公建。在完善大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优化现有的大型公建及配套,对博物馆、规划馆、图书馆等以A级景区标准进行功能优化和升级,完成万达商圈、中南路商圈、伍一广场商圈的优化改造。二是补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区域级、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建设,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所需的救治能力;完成宜昌市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球类馆、网球馆平战结合改造工程,最大限度发挥战备效益、经济效益的集合效应。三是补公共体育设施短板。十四五期间,实现市、县两级综合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池〕、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全覆盖,重点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旧厂房、广场、绿地、公园等空置地,建设一批体育公园,打造举步可就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全市公共体育设施水平。


三、加速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品质提升


以实施筑堡工程为重要载体和抓手,统筹推进未来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改造等工作。


(一)改旧融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升级。


抢抓新一轮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机遇,总结探索“133”工作体系,按照基础设施应改尽改、公服设施有序完善、建筑物本体有条件提升、基层治理创新示范的思路,以7个试点片区改造为示范,推动全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至2025年,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491个(其中城区549个)。同步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一是融入场景营造,激发小区活力。融入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按照商业化逻辑,将多元业态融入老旧小区,营造多元新场景。其中,通过拆违还绿、拆墙透绿、留白增绿,优化街巷环境,营造生态新场景;通过微设施、微绿道的配套,构建5分钟便民生活圈,营造宜居新场景;通过特色街区、共享居住、智能体育,发展后街经济、共享经济、运动经济,营造消费新场景;通过创客工作室、光影星播客、数字文创坊,发展网红经济、流量经济、数字经济,营造创业新场景。二是统筹各项建设,建设未来社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现了对市政公用设施的末端治理,同时也是推进物业管理的有效载体。十四五时期应充分发挥老旧小区改造的平台链接作用,推动市政、物业、智慧化实现高效发展,创建绿色社区。完成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未来社区。同时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和数字家庭建设,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强化住宅智能化功能要求,提高社区智能化管理水平和住宅品质。


(二)多元融合,创新棚改新模式。


改变以往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按照宜改则改、宜拆则拆、宜留则留方式,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业厂区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等,以建精建美为目标,引入社会主体,植入功能,与三产融合发展。一是以清零交地为目标,加快十三五结转棚改征收项目完结,完成建工局、农机公司、十六化建等项目征收,尽早实现土地交付和利用。二是以加快项目落地为导向,提前谋划共联滨江片区、紫阳片区、花艳过江通道、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等重点开发片区和重点建设项目棚改征收工作,提升开发品质。


(三)文化植入,彰显城市个性。


强化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修复山水城传统格局,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及其影响地段的传统格局和风貌,通过文化植入的方式构建文化新场景,彰显城市个性。同时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旅综合体、文旅融合品牌、文旅消费集聚区,加快形成新的消费市场。一是打造最具宜昌韵味的百里滨江生态廊道。依托滨江公园建设百里滨江生态廊道,打造成为宜昌最靓的形象IP。三峡大坝葛洲坝段,以观峡江山水、游户外天堂为主题;葛洲坝长江公路大桥段,以文化寻访、城市忆记为主题;长江公路大桥玛瑙河段,以国际链接、创智港城为主题。二是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保护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及周边传统格局和风貌,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遵循保、修、迁、寻、营原则,重点建设环城南路历史风貌街区、红星路——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桃花岭文化街区、宜港码头文化街区和织布街历史文化街区。依托老十景打造宜昌新十景,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三是精品建设植入文化元素。推进城市设计全覆盖,加强对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和城市色彩管控,重点对长江两岸、重要街区和核心地段进行引导。严格管控沿江天际轮廓线,形成留白增绿、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显山露水的城市界面。提炼宜昌十大文化符号,结合旧改、棚改,完善街景立面、小品、标识系统。城市重要节点适度开展灯光工程建设,推动区域旅游品质进一步提升和夜间经济发展。


四、完善住房保障,实现人民住有所居


统筹做好城镇中等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市民住房保障工作,实现分类分层次精准保障。对低保低收入家庭以实物配租为主,应保尽保,严格落实住房兜底保障;对符合保障条件的城镇中等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和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常态化租赁补贴保障,着力解决住房阶段性保障;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中符合保障条件的人员定向配租,全力做好住房服务保障。


(一)加强保障性住房有效供应和配套。


一是鼓励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投资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二是完善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配套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保障对象就近享受品质生活,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探索性利用中心城区腾退的棚改地块,建设人才公寓,为人才开辟安家落户绿色通道,留人聚人。


(二)实现住房保障管理模式新突破。


一是探索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结合保障性住房特点,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建设需求。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主体、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新格局。


(三)实现住房保障管理水平提质增优。


一是标准化,继续推进公租房信息系统贯标联网达标工作,建立与相关部门数据交换统一标准。二是信息化,补齐信息化建设短板,加快建设涵盖住房保障全部业务的信息系统。三是精细化,完善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标准,推行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


五、加快建立房地联动管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房住不炒的总体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继续保持调控政策的针对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培育租赁市场,着力整顿市场秩序,着力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着力建立和完善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一)双核驱动,着力壮大的底盘。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在房地产市场深入推进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双核稳则全市稳,双核增则全市增,进一步壮大主城区、东三市在房地产产业规模和发展质效上双核驱动力,扩大在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进一步激发远安、兴山、秭归等人居环境和山水资源强县的多点支撑力,鼓励发展旅游地产、康养地产等多元化住宅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住房需求;推广城市森林花园建筑(第四代住房),结合物联网技术打造智能家居;进一步加强宜荆荆恩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力,推进宜昌、荆州、荆门房地产市场发展一体化建设,统筹建立产业联盟,搭建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信息共享的平台。


(二)房住不炒,着力落实的责任。


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城市主体责任制的通知》要求,抓好市区两级统筹协调,落实市级监控指导责任和属地城市主体责任,指导各县市区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房地产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按照一城一策工作方案的要求,改变多年来住建部门唱独角戏的单一格局,抓好部门联动的调控责任,共同跳好房住不炒的集体舞,切实落实住建部门对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二手住房销售价格、住房租赁租金价格、住房规划编制等调控目标的部门责任,切实落实自然资源部门对住宅用地价格等调控目标的部门责任,切实落实人行对房地产贷款新增占比等调控目标的部门责任,切实落实金融监管部门对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管控目标的部门责任。


(三)一城一策,着力夯实的基础。


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住房供求关系等因素,制定实施一城一策工作方案。结合住房贷款利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确定地价、房价、租价等控制性目标,明确房地产市场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围绕目标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实施房价地价联动,完善住宅用地出让方式,严控地价过快上涨,加大力度盘活存量和闲置低效建设用地,督促拿地企业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工、竣工。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加快库存商品住房去化力度,强化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和资金监管,适时解除网签两年内不得交易等限制条件,稳妥推进商品房楼盘网签交易、群众有效投诉红黑榜制度,确保量价平稳。


(四)租购并举,着力增强的动力。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是当前我国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盘活存量才能拉动增量,要加快培育发展租赁市场。一是培育市场主体。当前要突出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建议依托现有城建控股集团下属房投公司组建市属国有住房租赁公司,同时推动关联企业转型和国企、民企合作,支持开发企业利用已具备使用条件的自持住房,开展住房租赁业务,引导由单一的开发销售向租售并举转变。二是筹集租赁房源。将租赁住房用地供应纳入全市整体土地供应计划,采取集中新建或在商品住房中配建的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租赁型职工宿舍和利用自有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三是健全管理机制。借鉴武汉、厦门做法,在市住建局组建专门机构,负责租赁市场的政策制定、行业监管、登记备案、系统建设等工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市级部门责任,夯实属地管理责任。


(五)加强物业管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创新治理体系。推进“123”政策体系和“135”治理体系建设,有效提升我市物业管理水平,推动物业管理进一步融入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建立质价相符的收费体系,持续开展物业管理行业乱象整治,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物业企业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强弱电线路、历史安全问题排查的巡查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至2025年,全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达到100%,老旧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六、创新建筑业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将建筑建材产业列入宜昌九大重点支撑产业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千亿产业。为推动建筑产业再开新局,应进一步贯彻《关于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聚焦政策支持、管理模式、营商服务和诚信建设四个创新,通过综合运用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市场培育、资金激励等手段,扶优扶强建筑企业,优化市场发展环境,提升工程质量安全,至2025年,全市建筑业产值达2000亿,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5.5%左右,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达到8家,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达到50家,支持1-2家龙头企业主板上市,全面夯实支柱产业地位,全力打造建筑业强市。


(一)落实政策红利,扶持建筑企业做优做强。


利用建筑企业在纳税增长、资质升级、总部迁入等方面的政策杠杆,大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横向一体化融合发展,助力全产业链提升竞争力。一是围绕宜昌市十强建筑企业评比,按规定拨付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和减免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等激励政策。二是积极鼓励本地建筑业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行业资源整合,大力支持企业以集团化方式走联合发展之路。三是要深入推进银企战略合作,建立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与建筑企业对接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四是引导、支持本地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深度,促进本地企业与在宜央企建立建筑业产业合作联盟,增强企业外拓信心和能力,大力拓展市外、省外市场。


(二)加强勘察设计服务创新改革,营造健康市场环境。


一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坚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图审查市场,严厉查处围标串标、转包挂靠、出卖图章、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勘察设计质量安全管理,不断完善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二是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深入贯彻落实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不断加强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检查力度和施工图调审频次,确保施工图审查质量。建立勘察、设计项目负责人对勘察、设计全过程成果质量负责制度。三是推动消防行业稳定发展。加快住建部门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法制建设,推动落实建设工程消防五方主体责任。大力培育消防技术服务市场主体,促进第三方服务市场规模化发展。健全消防指标闭合管理的良性工作机制。持续推动消防审查数字化工作,探索分专业实施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的方法。四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磷石膏综合利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BIM技术、被动房等科技成果研发推广。五是推进行业转型发展。促进大型企业向全过程、全周期的咨询服务和设计施工EPC总承包的业务发展,中小勘察设计企业向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宜昌设计品牌。


(三)着力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强化落实质量责任。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推进实施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健全工程质量激励机制,规范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推广工程质量保险制度。推广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活动,切实加强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分户验收、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和竣工验收备案工作,确保住房功能性质量。推动企业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建立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强化落实安全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申报、审批制度。加强对深基坑、超高层、大空间结构等技术难度较大、危险源较多工程的监管,强化高边坡、脚手架、深基坑等重大危险源监管,严格执行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专家论证、实施监理旁站制度,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推进湖北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不断规范我市建筑业安全生产行为。


(四)创新企业用工方式,重塑产业工人队伍。


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建筑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引导现有劳务企业转型发展。改革建筑施工劳务资质,鼓励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劳务企业引进人才、设备等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转型。引导小微型劳务企业向专业作业企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做专做精。二是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企业采取建立培训基地、校企合作、购买社会培训服务等多种形式,实现技能培训、实操训练、考核评价与现场施工有机结合。加大对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兴职业(工种)建筑工人培养,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给。三是健全保障薪酬支付的长效机制。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落实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实名制管理、工资保证金等制度,形成农民工欠薪源头预防、过程管控、信用调节和产业用工转型的行业治理长效机制。


七、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促进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


深入贯彻住建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快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等融合,培育壮大装配式建筑产业,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示范,提高绿色建材使用比例,加快推进住宅全装修,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宜昌建造品牌,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80%,发展绿色建筑660万平方米,新增节能建筑2435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新建装配式建筑比例达30%,三板应用总比例达到50%。全市发展装配式建筑590万平方米。


(一)提升绿色建筑执行力度,打造绿色建筑示范。


强化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支持建设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园。鼓励开展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加大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示范、绿色建筑集中示范、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创建力度。以更换节能门窗、修缮屋面保温、增设外遮阳等适宜技术,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因地制宜开展太阳能、空气能和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住宅健康性能,新建住宅应满足健康住宅评价标准。老旧住宅要按照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中对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水环境等物理环境的要求进行设计改造,有效引入自然通风系统,有效防止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二)培育壮大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培育新增长点。


巩固全国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地位,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部品部件生产、检验检测、装配施工及验收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保证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一是加大装配式推广应用。引导鼓励在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特色小镇、宜居村庄、风景名胜区、公园等建设项目中采用装配式方式进行建造。二是引导基地合理布局。支持建设广盛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加快形成成熟适用、安全可靠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全过程技术体系,大力推广应用钢结构、木结构、预制内外墙板、预制楼梯板、预制楼板等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打造装配式建筑技术集中示范区。


(三)推进绿色建材评价,提高绿色建材使用比例。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安全耐久的绿色建材,积极推广应用墙体自保温建筑节能结构体系。巩固禁实禁现成果。强化磷石膏产品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磷石膏道路水稳层等规模化消耗的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打造宜昌产业基地。


(四)推进建筑全装修,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


装配式建筑、星级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应推广全装修,积极发展成品住宅,倡导菜单式全装修。鼓励新建商品住宅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建设模式,推进装配化装修方式在商品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推广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加强商品住宅精装修管理,通过价格备案、申办施工许可、样板示范、一房一验、售后保修、失信惩戒等措施规范市场,保障购房人权益。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安全建设,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住建。


依托宜昌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推广数字建筑与城市大脑互联,构建数字孪生城市,进一步打造智慧住建,推动住建行业信息化发展,为住建行业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1.强化大数据支撑能力。发挥大数据资源在行业管理和民生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大数据归集、管理、应用、安全管控能力。一是强化大数据归集。全面建设行业基础数据库,提升数据归集质量,加快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供水供气、物业等行业数据的归集融合。二是深化大数据应用。完善大数据管理机制,提升大数据管理和利用能力。构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体系,进一步实现与省市有关平台数据交换使用质量和水平,推动鄂西南片区行业管理数据互联互通。三是保障大数据安全。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和保密措施,确保住建系统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


2.加快部门工作数字化转型。一是补齐行业业务办理系统短板。整合智慧城建和智慧房管系统,实现住建系统全业务、全数据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覆盖安全生产监管盲区,开发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平台,提升安全生产管控能力等。二是建立健全决策支撑平台。提升重点监控区域数据智能感知感应水平,结合全市城市大脑建设和雪亮工程视频数据,建设住建行业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于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和应急指挥平台,提升行业科学决策水平。三是推进业务工作数字化。加大移动办公的建设和数字证书、电子印章的使用力度,进一步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四是推动城建档案数字化。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地有推动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探索离线归档在线归档转变,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套制向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模式的转变。至2025年,馆藏档案及新收集档案全部实现电子化。


(二)加强行业安全专项治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健全城市建设安全生产机制体制法制,完善和落实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建立城市建设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1.加强供水供气行业安全与应急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物防技防措施,对厂站实行封闭管理,对厂站外管线设施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确保设施运行安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包括饮用水水源、出厂水、供水管网水质水压等信息的供水在线监测平台,建立包括燃气门站流量、管网压力、气质检测、大客户用量等信息的燃气在线监测平台,掌握厂站及管网的实时运行情况。加强行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应急调度指挥平台建设,将供水供气厂站及二次供水泵房等视频信号接入雪亮工程平台,提升安全防范和应急反恐处置能力。依法加强供水供气设施拆除、改动、迁移等审批管理,压实建设、施工等非供水供气管线权属单位的设施保护责任。


2. 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依托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完善宜昌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在关键部位、敏感区域、重要民生等部位安装自动感知感应设备,建立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信息及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信息的即时录入、动态更新、共建共享、实时监控,满足城市道路塌陷事故隐患治理等安全管理工作需要。


3.持续开展建筑领域专项整治。突出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建设单位应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施工单位应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推行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全面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对建筑机械设备、深基坑、高支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易发事故重点区域、突出事故高发领域等重点环节、重点部位进行全面安全风险分析辨识、评估和隐患排查,制定整改及安全防控措施。


九、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营商环境


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当好营商环境的首席店小二,实现行业营商环境走在全省前列。


(一)全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1.分类管理的并联审批。进一步压减审批时限,打造“704020”工改升级版。一是推进《四个阶段并联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工程联合验收暂行办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联合审查管理办法》等制度制定,不断完善配套化制度体系。二是探索创新化监管,提升执法保障水平。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清单,严肃查处违法行为,营造宽进严管重罚的监管环境。三是依托宜昌智慧城建系统信用信息平台,实行信用分类分级差异化管理,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


2.资源共享的统一平台,实现企业跑腿数据跑路的转变。始终把一个系统实施统一管理作为关键技术支撑,推动各类审批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办。全面推行一次性告知,落实一窗受理、一套标准、一网通办、一站服务四个一标准,变企业跑政府跑


(二)全面提升供水供气服务质效。


深入推进供水供气大整改、大提升行动,提升服务质效,提升老百姓口碑,让短板变长,成为亮点。一是多方筹措改造资金,加大城区供水供气设施改造力度,全面提升保供能力,降低投诉。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行业服务,加快建成集门户网站、微信及手机APP等一体的一网通办平台,将供水供气报装申请统一纳入政务服务大厅,与政府部门相关设施建设规划、占道施工、绿化迁移等审批事项集中办理、信息共享,优化全流程报装和审批服务,压缩全流程服务时限,逐步实行网上办理、掌上办理。三是建立价格监管机制,推进价格信息公开,逐步建立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机制。


十、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法治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全面实施党建领航工程,创新党建+”思维。


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红色引擎的作用,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质量推进宜昌住建事业发展。


党建+业务融合:不断深化三同步工作制度,推动业务工作、安全生产、党的建设整体谋划、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夯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各项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坚决防止两张皮。持续紧盯城建项目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工程招投标、棚改征收、住房保障等重点领域,加强风险防控。加强物业、燃气等行业党委阵地建设,实现以党建管行业,党建促发展。


党建+项目工地:把党旗插在工地上、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把身份亮在岗位上,关注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实现项目建设与党建工作的融合发展、和谐双赢。


党建+便民服务:深入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优化住建领域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升级水气报装及缴费服务,集成机构减窗口、集成流程减环节、集成信息提效率,推动便民服务向能力提高、服务提质、效率提速转变。


(二)严格依法行政,打造法治住建。


十四五期末,基本实现城市建设管理法治化,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促进住建工作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开创住建工作新局面。


1.加强法治制度建设。推进住建行业立法工作,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的住建领域法治建设短板弱项,完善制度建设,围绕房地产、建筑业、物业管理、公用事业、村镇建设等重点方面,加快《宜昌市物业管理条例》、《宜昌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出台,结合宜昌本地实际,提请市人大、市政府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研究制定市级及部门规范性文件。


2.科学实施行政决策。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范,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必要环节,搭建重大决策征求公众意见的有关途径,广泛听取人员群众意见。提高专家论证和合法性审查质量,坚持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作用,确保重大决策科学民主合法,推动住建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3.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继续做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明确执法事项清单和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住建领域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相适应的行业监管执法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和市场诚信管理有机结合,与时俱进修订完善《宜昌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加大信用信息互通和应用,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体制。


(三)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围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打好正向激励、反向倒逼、分类培训系列组合拳,激活选人用人一池春水,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1.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鲜明树立以事择人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干事创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敢于容错纠错,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2.“管理”“技术多面复合。打破行业内现有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壁垒,加强一线技术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调动现有人才资源,提拔有能力、有想法、有远见的一线人才,不断提升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3.强化业务学习培训。针对建筑行业、勘察设计行业、市政公用行业、房地产行业、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建筑节能行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养行业领军人物。


4.储备人才强军队伍。组建各行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库,每年选聘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到各领域日常督导检查工作中,从更专业、更规范角度为工程建设过程把脉


第六章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重点项目


一、绿色交通系统构建工程


(一)区域交通体系构建工程。


加快郑万高铁联络线、呼南高铁(襄阳宜昌段)、宜昌高铁北站的建设,启动沿江高铁(宜昌段)、呼南高铁(宜昌段)、十堰至兴山高铁联络线(宜昌段)的建设,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助力宜昌市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渝宜重载铁路建设研究,锚固宜昌在武汉与重庆之间区域性大城市的地位。加快三峡枢纽茅坪港疏港铁路(原江南翻坝铁路一期)、江南翻坝运输管道建设,启动白洋港国家物流枢纽、宜昌国际货运枢纽平台等项目谋划研究,完善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襄宜高速、宜常高速、G348宜昌城区至三峡坝区公路工程综合改造、小鸦公路东延、三峡专用公路市政化改造、宜当快速通道、宜远快速通道等公路建设,以及十宜高速公路的谋划研究,加强宜昌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二)市域铁路建设工程。


启动市域铁路研究,按可行性加快工程建设,加强主城区与各县市区快速联系,包括市域铁路R1线(宜昌东-三峡机场-枝江)、市域铁路R2线(三峡机场-宜都)、市域铁路R3线(宜昌东-西陵-小溪塔)、市域铁路R4线(宜昌东-宜昌南-秭归)、市域铁路R5线(宜昌东-宜昌北-当阳)、市域铁路R6线(远安-旧县-当阳)。


(三)铁路站场建设和改造综合工程。


1.打通铁路支线最后一公里工程谋划研究。目前,沿焦柳铁路,已形成产业园区集群,为了更好的实现各园区之间的货物运转和材料交换,规划建议打通铁路支线最后一公里,建设铁路支线到达规划生物产业园、猇亭工业园、姚家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双莲工业园、木店陶瓷工业园、花林寺工业园、远安城南工业园等各个产业园区。


2.鸦宜铁路改造利用谋划研究。结合公园城市建设,对鸦宜铁路宜昌段进行重塑及提升改造,建设完善慢行系统,建设铁路高线绿道,整治周边环境。


3.宜昌高铁北站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包含进站道路及周边配套市政道路、站前广场、停车场等项目。


4.三峡机场站前公共交通配套工程。该项目位于三峡机场停车场的正下方,东北侧为航站楼,区间侧穿机场高架桥桥桩。机场站为地下双层岛式站台车站,通过地下通道与三峡机场T2航站楼换乘。项目全长约0.87公里,地下敷设形式,设地下站机场站1座。


(四)道路桥梁建设工程。


1.快速路建设。十四五期间,结合宜昌城市实际发展方向和需求,四纵五横内中外三环快速路网结构建设完成。继续推进江城大道下段(夷桥路~伍家岗长江大桥)、伍家岗长江大桥、三峡专用公路快速化改造、港窑路(桔乡路~峡州大道)、港窑路夷陵区段一期(李家冲隧道~小鸦路)等快速路建设,启动港窑路夷陵区段二期(小鸦路~宜黄公路)、江城大道下段(伍家岗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花溪路(峡州大道~宜巴高速)、花溪路(汉宜路~峡州大道)快速化改造、三峡快速路互通改造、峡州大道三期(先锋路~白洋白雅路)等快速路建设。


1)港窑路夷陵区段二期(小鸦路~宜黄公路)。港窑路是小溪塔组团对接主城区的重要通道,是宜昌城区北向出入城通道,属于快速路系统中的横二快速路。港窑路夷陵区段二期(小鸦路~宜黄公路)全长4.5公里,双向6车道,道路红线宽3050米。


2)江城大道下段。江城大道是连接点军组团和宜都市的重要通道,是宜昌城市南向出入城市通道,属于快速路系统中的纵三快速路。江城大道下段(伍家岗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全长5.5公里,道路红线宽度3046米。同时启动江城大道下段东延项目,延伸至宜都长江公路大桥,全长约30公里,红线宽26-30米。


3)花溪路(峡州大道~宜巴高速)。花溪路是连接伍家岗组团与夷陵区组团的重要通道,是宜昌城区通往宜昌火车北站的快速通道,道路连接宜巴高速与花花公路,也是宜昌城区北向出入城通道,属于快速路系统中的横三快速路。花溪路(峡州大道~宜巴高速)全长13公里,道路红线宽度3060米。


4)花溪路(汉宜路~峡州大道)快速化改造。花溪路(汉宜路~峡州大道)快速化改造位于伍家岗组团,是快速路系统中的横三快速路,现状未达到快速路建设标准,道路改造内容包括新建峡州大道互通和桔乡路跨线桥,全长3公里,双向6车道,红线宽3060米,以及花溪路与峡州大道互通工程、花溪路与桔乡路交叉口跨线桥等节点改造。


5)三峡快速路互通改造。三峡快速路是快速路系统中的纵二快速路,近几年正实施快速化改造,正在实施西陵二路互通、合益路互通改造工程,十四五期间,实施中南一路节点互通工程、花溪路节点互通工程、港窑路节点互通工程、桔城路互通立交新增疏散匝道工程。


6)峡州大道下段。峡州大道是连接主城区与猇亭组团、白洋组团的重要通道,是宜昌城区南向出入城通道,属于快速路系统中的纵一快速路。峡州大道下段全长18.6公里,道路红线宽度50米。


7)胜利三路-港窑路(夷陵长江大桥~桔乡路)快速化改造。胜利三路~港窑路位于主城区,对接夷陵长江大桥和桔乡路,联系主城区各个组团,属于快速路系统中的横二快速路。十四五期间,实施胜利三路~港窑路快速化改造,全长4.4公里,红线宽4860米。


8)红花套长江大桥。红花套长江大桥作为过江通道联系猇亭组团和宜都红花套组团,连接猇亭桃子冲路和红花套子窑路,属于快速路系统中的横四快速路。红花套长江大桥桥梁全长1.65公里。


9)荆宜高速与峡州大道互通工程。在荆宜高速与峡州大道交叉处新增高速收费站、配建管理所,新建联络道路1.5公里、互通立交3座。


2.城市交通性干道改造。十四五期间,为加强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和保障片区发展需求,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继续推进白洋片区路网配套工程、宜长公路城区段(鸡公岩隧道~江南二路)、将军路(牌坊坡路~江南二路)、东山大道延伸段(桔城路~东站路)、夜明珠路综合改造(港虹路~宜秭路)、发展大道综合改造(石板铺路~夷兴大道)等道路建设,启动东艳路过江通道、城东大道延伸段(大学段)、中南路(城东大道~沿江大道)快捷化改造、龙盘大道(猇亭大道~峡州大道)、汕头路延伸段(西陵二路~青岛路)、牌坊坡路(五龙路~龙悦路)、发展大道综合改造(城东大道~石板铺路)、东山大道延伸段(柏临河路~张家湾路)等道路建设,完善东站物流园片区、巴王店片区、卷桥河片区、艾家片区等路网工程。同时谋划研究陡山沱过江通道、西陵后山通道、小鸦路快速化改造、合益路延伸段(东山大道~沿江大道)、东艳路延伸段(共同南路~花溪路)等项目。


(五)城区交通畅通工程。


1.道路微循环工程。加大支路网建设力度,加快小街小巷改造进度,十四五期末支路网密度明显提高,路网结构明显优化。西陵组团结合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支路网建设,伍家岗基本完成支路网建设。


2.立体过街设施配套工程。结合宜昌市现状道路交通拥堵和人流量分布情况,按照一年建两座的标准,十四五期间共建设10座。包括铁路坝小吃街地下通道、环城北路站地下通道、珍珠路与云集路地下通道等重要节点。一批交通堵点人行过街设施全面建成,行人安全得到保障,行车效率明显提升,人车冲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宜昌市中心城区智慧停车系统及停车场改造工程。包括建设智慧停车系统平台、对6069个道路泊位进行改造、APP手机终端开发、108个诱导屏建设以及信息中心机房等建设。


二、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一)城市排水防涝治理工程。


十四五期间,继续重点推进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花艳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加快沿江截污系统改造工程、葛洲坝码头截污工程、艾家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梳理城市内涝点,十四五期间完成中心城区所有内涝点改造。


1.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一期)。猇亭区金猇路、猇亭大道雨污管网改造及配套恢复工程;金猇路配套雨污支管网改造(桐岭路临时改造)工程;猇亭园区生态治理配套专用污水管网(兴发集团~污水处理厂专线管网改造)工程;猇亭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猇亭污水厂网改扩建工程猇亭区生态湿地扩容改造工程;猇亭区工业污染监测及应急管理平台项目;长江大保护(通达至海汇码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猇亭织布街江滩综合整治项目;猇亭全通码头段(正大路至污水处理厂)生态修复项目;高马河(刷子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2.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二期)。柏临河流域项目包括控源截污工程、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等工程;城东、东站等片区清污分流工程;城区污水管网完善等工程。同时整治滨江泵站处、胜利四路截流闸、华祥、朝阳路高速桥下、渭河路、大学路、隆康路片区、天官桥片区、胜利三路夷陵大道路口工行、中心医院门诊前、710片区、东山大道中南路交叉口范围(猴王焊丝、碧波翠苑、世纪阳光、东方城等)、三医院及经馨苑以及东方花园等内涝点。


3.沿江截污系统改造工程。


1)万寿桥、西坝污水泵站备用污水泵坑项目:新建集水池(8.8X7.4米,半埋式),安装现规格机泵两台。


2)大公桥调蓄池(备用大公桥泵站)项目:新建大公桥调蓄池1.55万立方米,大公桥调蓄池泵站6.7万立方米/天。


3)沿江葛洲坝码头至万寿桥段低位截污干管:新建沿江截污干管(三江桥~大公桥泵站),长4.1公里,管径DN1000,及相关设施设备建设安装等。


(二)给水燃气供给工程。


十四五期间,城市给水工程主要继续完成伍家岗至猇亭供水互通工程、智慧水务平台搭建、宜昌市城市燃气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工程、宜昌市暖居工程项目等项目的建设,以及启动白洋水厂、田家河水厂、点军区葛洲坝枢纽水厂、猇亭一水厂、城区居民二次供水、LNG储存基地建设的改造工程等;城市供气工程主要完成宜昌城区(点军)高压管道工程和中燃三峡区域总部及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的建设,以及城区天然气铸铁管网改造工程。


1.城区双水源保障工程。从葛洲坝上游建设D1200*2长距离输水管道取长江水,引入一、四水厂及猇亭一水厂,长度约40公里。


2.点军区葛洲坝枢纽水厂。葛洲坝枢纽水厂现状供水规模8.8万吨/日,本次扩建规模5万吨/日,本次扩容提标改造完成后,供水规模可达13.8万吨/日。


3.猇亭一水厂。新建取水泵站一座,新建净水厂一座,敷设配套主供水干管一条,近期实现10万吨/日,远期实现15万吨/日。


4.城区居民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按照国家标准和《宜昌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对城区既有436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改造后移交给供水企业统一管理维护。


5.LNG储存基地建设。在鸦鹊岭镇南的金银岗新增1LNG储存基地,LNG储罐容积为5000立方米。


(三)环卫设施建设工程


1.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继续推进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该项目位于夷陵区鸦鹊岭,一期处理规模1500/天,建设内容包含主车间,综合水泵房、油库油泵房等辅助工程,水处理系统等公用工程,厂外配套工程。预留二期750/天规模。


2.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建设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在宜昌市数字城管建设基础上,搭建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业务指导系统、指挥协调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公众服务系统数据汇聚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打造监督指挥考核、综合执法监管、智慧市政、智慧环卫和公众服务等5个子平台。


3.宜昌市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新建宜昌市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处理规模为200/日,建设内容包括收运系统、处理车间及渗滤液处理、办公及配套设施。


(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继续完成点军区地下综合管廊及市政道路PPP项目,启动夷陵区地下管廊建设工程、双十路(牌坊坡路~南站路)、田家河大道(临港大道~临港大道)和综合管廊监控中心。


(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充换电设施建设。利用公共停车场、小区停车位、加油站、加气站等现有场地和设施,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实现充电站网络化智能化,新增各类充电站60座、分散式充电桩20000个。


2.猇亭通信5G基站及物联网建设。建设5G基站300个,实现SA核心网全区全覆盖,形成有规模效应的应用。


三、公园城市基底提升工程


(一)市域绿道建设工程。


依托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结合美丽宜道建设推进市域绿道系统建设,联系沿线重要节点城镇,串联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构建构建一廊、两环、十带的市域级绿道网络体系。


一廊即三峡绿道,依托长江生态廊道打造,总长度约390公里;两环即外环昭君绿道和内环求索绿道,昭君绿道依托国道、省道、县道等道路打造,总长度约670公里,求索绿道依托山脉水系等自然本底和乡村公路等打造,总长度约230公里;十带分别为高峡平湖绿道、昭君故里绿道、嫘祖故里绿道、诗画远安绿道、三国故事绿道、三峡水乡绿道、宜红茶道绿道、林海峡瀑绿道、清江画廊绿道、土家村寨绿道,融入生态景观、慢行交通、城乡融合、产业发展、运动休闲、景观农业等多种场景,将市域绿道打造成为城乡融合联系轴、乡村振兴发展带。


1.昭君绿道。昭君绿道依托国道、省道、县道等道路打造,串联市域各个县市区,形成市域绿道外环,按照美丽宜道的标准建设,总长度约670公里。


2.求索绿道(环城生态圈)。沿小鸦公路、玛瑙河、长江、江南翻坝高速等城市建成区外围10公里范围内,建设宽度1公里至5公里的环城生态圈,串联沿线景点、生态绿地、水系、水库和村庄,一期对环城生态圈进行生态修复、绿道建设、场景植入。


(二)城区绿道建设工程


构建构建一轴、一环、九线的城区级绿道网络体系。一轴即三峡绿道城区段,为城区一江两岸绿道,一环即夷陵绿道,为链接西陵、伍家、猇亭、小溪塔江北四个城市组团的绿道,串联城区内的大型山体和市级公园,约80公里;九线为组团内部的骨干绿道,主要依托河流、绿楔等垂江廊道打造,共9条约170公里。


1.三峡绿道城区段。上至三峡大坝,下至枝江,一江两岸共300公里绿道,其中滨江绿道170公里,绕山绿道45公里,旅游公路绿道85公里。按照峡江开源、江城画卷、滨江产创、江入大荒四个主题分段打造。


2.夷陵绿道。为链接西陵、伍家、猇亭、小溪塔江北四个城市组团的绿道,串联城区内的大型山体和市级公园,约80公里。


3.运河滨水绿道。现状运河绿道往北继续延伸至小鸦公路,长18公里,串联运河公园、梅子垭水库等沿线公园绿地,以水电文化为主题,讲述水电起源、发展的故事。


4.五龙河滨水绿道。依托五龙河建设串联沿线公园绿地,植入科技、数智元素,打造以智慧创新为主题的现代滨水绿道,长6公里。


5.桥边河滨水绿道。依托桥边河建设滨水绿道,全长姜21孝公祠里,复建姜孝祠,营造场景展示弘扬孝道文化。


(三)城市公园改造提升工程


十四五期间,围绕公园城市构建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重点谋划中央公园(西陵后山)、峡口国家森林公园和荆门山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郊野公园建设;升级滨江公园、东山公园、儿童公园、运河公园、城东公园、求索公园、磨基山公园、柏临河湿地公园、六泉湖公园、绿萝植物园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一批示范性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


1.中央公园(西陵后山)。西陵后山作为主城区的城市绿心形态初显,面积约60平方公里,拟建设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打造成万里长江第一园。以生态化、国际化、高端化、景区化为引领,在生态保育区外,植入主题乐园、高端酒店群、研发孵化、学术交流等功能,提振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打造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宜昌智谷


2.滨江公园改造提升。策划重点依托滨江公园、滨江绿道,串联沿线文化节点、商业节点,打造一江两岸滨江景致,建设百里滨江生态廊道,打造最宜昌城市形象IP。滨江公园改造主要以疏通线路、整理用地、休闲、健身生活场景营造为重点,打通三峡游客中心、宜港等节点,植入体育配套设施、荧光跑道等项目,并进行AAA级景区化改造。


3.儿童公园改造提升。以奇趣世界·文化洗礼为主题,扩建古佛寺,对接桃花岭文化街区,融入儿童探索馆、儿童国学馆、社会角色扮演主题乐园、VR虚拟动物园等主题活动。


4.东山公园改造提升。以川汉记忆·城市阳台为主题,将宜昌火车站与东山公园融为整体进行改造。建设公园体育场路口大门、北大门及西大门,打通公园对外交通,连通至运河公园步道,提升公园交通可达性;对园内破损园路、市政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融入场景业态,让市民及游客可进入、可参与。


(四)生态修复工程


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全域生态复绿工程,分为长江干流岸线复绿、长江支流岸线复绿、环城森林圈及入城山体修复等方面,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做足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1.湖北省宜昌市长江岸线整治修复项目(柏临河入江口-猇亭古战场)。全长约8公里,总面积约70公顷。建设内容包括:临江溪污水处理场生态修复及环境整治、伍家岗长江大桥下环境整治、码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滨江绿廊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江伍家岗段岸线码头拆除;猇亭区码头拆除、搬迁。


2.宜昌市卷桥河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采用植物、生物清淤及自然护坡等工程措施,恢复河滩自然湿地,合理配置水生植物,保护动植物生境,重构岸线生态系统,提升湖泊自净能力,改善水质,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项目用地面积约197公顷。


四、公园城市场景营造工程


两岛八镇为抓手,融入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通过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带入的方式,培育公园城市场景业态。重点打造平湖国际旅游岛、西坝长江不夜岛和曹家畈康养小镇等项目。将城市人文底蕴植入公园城市建设中,遵循保、修、迁、寻、营原则,继续推进环城南路历史风貌街区改造建设,重点建设红星路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织布街历史文化街区,挖掘宜昌特色饮食文化。


1.平湖国际旅游岛。依托西陵峡口风景区自然资源优势,整合南津关小镇、三峡国际游轮中心,将平湖半岛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风范、地域风情、望得见江的江中休闲岛,以及长江经济带上休闲商务旅游重要目的地,并具备综合旅游服务、生态民俗风景旅游、旅游度假体验、游轮母港商务会展等功能。


2.西坝长江不夜岛。利用西坝岛承载葛洲坝工程的历史记忆、良好的洲岛生态环境,还保留有60多年历史的宜昌老船厂及开放式街区等优势,以建设大剧院和展览馆等文化设施为支点,采取文化+创意+艺术的策略,整体打造成为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休闲西坝文创岛。


3.艾家创意小镇。规划总用地面积1750公顷。建设以文化康旅、创新研发产业为导向,以服务多元、低碳环保、生态宜居为特色的艾家城市活力镇。


4.二马路近代风貌文化街区。依托老旧小区改造,近期以保护现有英国领事馆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满意楼、强华里等文物保护建筑和本地特色建构筑物为主,整理街景立面,梳理街巷空间,建设文化节点;远期引入市场主体进行商业化开发,打造成为承载宜昌近代风貌的重要载体,老城最具商业氛围的活力街区。


5.织布街码头文化街区。以织布街的兴衰为线和新正街码头遗址、马家溪石器遗址为点,打造织布街码头文化街区,再现码头繁华。同时建设创客基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工程


(一)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重点围绕提升大型公共建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完成万达商圈、中南路商圈、伍一广场商圈的改造,以及博物馆、规划馆以AAA级标准景区化改造,在西坝新建集文艺演出、观景和导航功能于一体的宜昌国际大剧院。


1.磷石膏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攻关磷石膏制品技术,发挥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带动效应,招引国家级建材、固废研究机构在宜建设磷石膏综合利用研发中心。


2.三峡游客中心(伍家岗区)迁建。整体搬迁三峡游客中心(伍家岗区),打通滨江公园步行道,保证滨江公园延续性,推动滨江公园改造。


3.宜昌国际大剧院。宜昌国际大剧院位于西坝岛,集文艺演出、观景和导航功能于一体,建筑规模达4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为长江钢琴音乐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功能保障,可以承办全国、全省重大文艺表演、歌舞话剧表演、交响乐演奏、文化艺术比赛交流等活动,成为打造演绎巴楚风韵、弘扬高雅艺术的重要载体。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区域级、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建设,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所需的救治能力;完成宜昌市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球类馆、网球馆平战结合改造工程,最大限度发挥战备效益、经济效益的集合效应。


1.湖北省鄂西南(宜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江南院区内改建一栋门诊医技综合楼,新建一栋医疗应急救治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102000平方米,共计床位数1000张。


2.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在宜昌市一医院新建医疗应急救治综合楼一栋,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床位400张。


3.宜昌市公共卫生中心。包括市疾控中心、市急救中心、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和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总占地面积54.71亩。包含房屋建筑、场地和附属设施。其中房屋建筑主要包括功能用房、业务用房和后勤保障用房等共4.2万平方米(含1.1万平方米实验室)。场地包括绿地、道路和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包括车辆洗涤消毒站、供电、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救护车购置、救护车载设备、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智慧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平台建设。


4.宜昌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位于高新区港窑路23号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建设综合门诊楼、特殊传染病住院楼(含10间负压病房),改造普通传染病住院楼。


(三)全民健身配套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重点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旧厂房、广场、绿地、公园等空置地,建设一批体育公园,打造举步可就健身场地设施。


六、城市有机更新改造工程


(一)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根据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完成辖区549个老旧小区改造,其中:西陵区214个、伍家岗区101个、点军区49个、高新区54个、猇亭区32个、夷陵区99个。


(二)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工程。


按照八无两有标准,完成辖区98条背街小巷整治。


(三)葛洲坝三供一业项目。


主要改造内容包括供水、供气及小区物业改造。维修改造项目主要对葛洲坝片区内的老旧小区进行升级改造,包括小区范围内的供水、燃气和物业维护改造三个方面,涉及120个项目52385户。


七、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


(一)棚户区改造工程。


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农机公司棚改项目、建工局棚改项


目等项目建设,共计涉及15726户居民住宅,腾退约1280亩用地。


(二)安置房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安置房建设工程包括西陵区后坪村棚改安置房、伍家岗区共联村棚改安置房(临江郡)、西陵区望州村棚改安置房、西陵区黑虎山安置房二期,共2659套棚改安置房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三)政策性租赁住房。


包括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非居住存量土地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或闲置存量住房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等。


八、绿色低碳建筑产业工程


(一)装配式建筑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及部品部件生产发展,计划培育一批集开发、设计、施工、生产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每年甄选2个示范项目,加快推动建设湖北沛函、宝业集团、国闰集团等产业基地建设。


(二)被动式建筑建设工程。


引进培育一批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核心材料企业和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产业园。加强南通三建宜昌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园建设服务工作。


(三)绿色建材建设工程。


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国家级绿色建材标识认证项目。加快磷石膏透水砖、路缘石、生态护坡、园林工艺品,磷石膏砂浆、纸面石膏板等建材产品工程应用,打造示范项目。


1.宜昌市湖北兴兴环保磷石膏建材产业园。湖北兴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5月,公司占地面积约210亩,总投资约6亿元,打造集生产、科研、施工为一体的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目前已投产的项目有年产50万吨的石膏粉生产线、年产40万吨的轻质抹灰石膏生产线、年产8万吨的玻化微珠生产线,及年产量20万立方米的高密度砌块、年产量30万立方米的空心条板生产线。规划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推出石膏基自流平10万吨/年,无机防火保温板年产30万立方米,保温装饰一体板年产量1000万平方米,及室内用高档装饰材料、家具用材等新型特色建材。


2.宜昌市湖北磷隆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基地项目。湖北磷隆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约500亩,建设100万吨/年磷石膏轻集料生产线二条,180万吨/年磷石膏水稳层生产线二条,100万吨/年公路水稳层用过硫磷石膏矿渣复合水泥生产线一条,100万立方/年磷石膏混凝土及砌块生产线一条。力图打造全国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磷石膏综合利用创新研究中心。该基地项目每年可消耗磷石膏400万吨,对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以及宜昌市磷化工业和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九、美丽村镇建设工程


(一)擦亮小城镇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做到小城镇普遍街面净、线理顺,招牌靓、马路平,货入店、车停正,垃圾治、污水清,花草鲜、环境美,设施全、人文润,打造一批洁、绿、亮、美的舒适宜居、各具特色的美丽城镇。至2020年底,完成18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至2022年底,完成第二批20个、第三批40个小城镇综合整治。至十四五期末,全面完成所有乡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二)乡村振兴建设工程。


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宜昌橘谷、三峡茶谷、优质粮仓、高山原味、特色种源等五大优势产业谷。全市形成3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区)、30个示范乡(镇)、300个示范村,在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十、数智住建建设工程


(一)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将宜昌城市大脑运营管理指挥中心、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东土智慧城市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东软智慧产业园、三峡大数据中心、三峡东岳庙大数据中心打造成全市大数据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对全市大数据产业招商引资工作产生牵引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大数据产业成为宜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启动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1.宜昌城市大脑。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中台、城市智联感知中台、政务业务中台等,推动城市应急管理、政务服务、营商环境、交通、旅游、医疗、物联网等领域应用更加智能,形成宜昌城市治理综合性智慧大脑。


2.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位于宜昌市伍家岗区工业园内,规划占地面积406亩,分三期建设,5年内将建成宜昌政务大数据开放开发中心、宜昌城市大脑运营管理指挥中心、大数据创新应用研发生产中心等项目。


3.三峡东岳庙大数据中心。建设包含26000个机柜的大型数据中心园区,成为华中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数据中心。


4.东软智慧产业园。东软大健康中部研发基地;涵盖医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康养+”服务平台、东软云医院中心平台、宜昌影像云平台、宜昌市脑卒中救治远程指导中心、宜昌市肿瘤放疗中心等五大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运营管理中心;东软呼叫中心区域总部项目;医疗设备生产项目;双创领域合作项目。


5.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在宜昌市数字城管建设基础上,搭建宜昌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业务指导系统、指挥协调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公众服务系统数据汇聚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打造监督指挥考核、综合执法监管、智慧市政、智慧环卫和公众服务等5个子平台。


(二)智慧城建系统建设工程。


1.智慧城建系统二期项目。适应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等要求,优化升级智慧城建系统,整合原智慧房管相关子系统,新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子系统,建设形成涵盖住建行业从业企业和人员基础信息、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生产、大气污染防治、民生服务、诚信管理、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城建档案管理、物业管理、住房保障、房屋征收、房屋安全鉴定、白蚁防治及老旧小区管理等业务在内的智慧城建二期系统,开发诚信住建等APP,进一步实现与湖北省建筑市场监督与诚信一体化平台、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及人社、公安、信用中国等纵横向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打造功能明确、逻辑清晰、安全先进、融合贯通、好用实用的住建业务办理新平台。


2.宜昌市新能源充电桩项目。宜昌市城区包含商圈、医院、公共停车场及配套停车场等布设新能源充电桩,拟计划分三批分期实施,施工工期共36个月。


3.智慧路灯建设。为应对未来5G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路灯控制系统硬软件设备和城市道路照明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和技术改造。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同时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三)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工程。


1.宜昌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三期项目。在宜昌市地下管线普查和平台建设基础上建设宜昌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三期项目,为重要区域或载体(如给水、排水、燃气、污水溢流口、小区地下车库等低洼地带、海绵城市等)加装物联感知感应设备,通过数据收集、汇总和智能分析实现提前预警或提供维护参考,为城市运行安全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


2.夷陵区建设地下管网维护应用系统。通过移动端设备利用GPS和通讯网络进行定位,对地下综合管线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并支持管线三维显示。


(四)城区公租房智能化建设工程。


宜昌市城区公租房智能化项目:建设公租房智慧系统和智慧物联和智慧小区。建设范围为城区9个公租房小区。


第七章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任务。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化三同步责任区工作制度,紧密结合主体责任检查、作风问题专项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全面加强风险防控,聚焦住房保障、棚改征收、城建项目建设、招投标、质量安全监督等重点工作,梳理权责清单,扎实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堵住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关键点、薄弱点和隐患点。健全人才工作考核体制。学习借鉴月度标兵、季度先锋、年度楷模的评选考核办法,建立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考核机制,评比要突出实在实干实绩导向,要变年底一次性奖励过程性、长效性激励。同时,要用好容错纠错机制,正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放开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弘扬求实、务实、扎实、踏实的城建精神,激励城建系统的每名干部,都要有把城市当家建、把城市当家管的情怀。


二、拓展融资渠道


聚焦上级、市场、企业三个方面的资金,通过对上争取、直接融资和企业预支的方式强化资金保障。围绕相关政策,聚焦老旧小区改造、排水防涝、污水收集处理、海绵城市和平战结合改造等重点内容,全力谋划包装项目,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用好债券和基金,实行城市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城市优质的存量资产,把死资产变成活资产,把资源变成资产、资产变成资金,形成投资的良性循环。鼓励用PPP 模式推动城市建设,倡导“PPP+EPC”模式。注重风险管控,坚持先财评、后建设,强化过程监管。针对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财政部门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三、健全实施机制


加强规划统筹。以本规划为统领,各部门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建设任务项目化,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制,强力推进建设项目落地。


实施监督评估。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找准问题并及时优化思路和措施。因最新政策需要调整规划指标和内容的,要及时与上级部门沟通并进行规划调整。


立足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围绕一年谋新篇、三年见成效、五年升能级目标,按照谋划、必要、争取三类进行项目计划安排,本规划形成了十四五城建项目库,为科学推动十四五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共计划项目391个,总投资4164亿(社会投资1697亿)。其中,新建及改造项目274个(含社会项目31个),投资3580亿(社会投资1697亿)。续建项目117个,投资584亿。


附件:宜昌市十四五城建项目库

 

[附件下载]


 
 


Tel:(网站)021-51603532;(会议)021- 51603528 51603599;(报告、手机报) 021-51603532;(定制)13482147664;Fax:021-5160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