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概况
南昌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项目包括:1号线北延线和2号线东延线两个项目,线路总长27.14km,设站17座。
①1号线北延线
1号线北延线线路起自双港站(一期终点站,不含),终止于昌北机场站,线路全长16.62km,其中地下线11.86km,地面线3.23km,高架线1.53km,设站8座,平均站间距为2.06km;线路主要走向为:双港站→庐山大道→昌北大道→经开大道→规划赣新大道→昌北机场。本工程与1号线一期工程贯通运营。
本工程设置一座昌北停车场、一座主变电站和一座中间风井,其中停车场用地面积为20ha,位于规划南变横路以北、昌九铁路以东、电厂专线以南合围地块内;主变电站设于友安路与金港路交叉口西南侧地块内。
根据线网规划,全线网在地铁大厦站附近设置1座控制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②2号线东延线
2号线东延线起自辛家庵站(一期终点站,不含该站),终止于南昌东站,线路全长为10.52km,设站9座,均为地下车站,平均站间距为1.16km。线路主要走向为:辛家庵站→上海南路→解放西路→解放东路→创新大道→广州路→南昌东站,本工程与2号线(一期及南延线)贯通运营。
本工程设昌东停车场和主变电站各1座,其中停车场占地面积为39公顷,位于规划新溪桥路以南、规划创新大道以西、广州路以北、谢埠路以东的地块内;主变电站设于高新大道与解放东路交叉口以南约450m路口西南侧地块。
根据线网规划,全线网在地铁大厦站附近设置1座控制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南昌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2020-2025)方案示意图(最终方案以批复的为准)
二、环境影响
轨道交通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二是对沿线区域声、振动、电磁、水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从环境因素的性质特征看,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与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涉及区域广、方案和环境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其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环境和各环境要素的影响呈宏观特性,影响范围和程度难以准确预测;而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因方案确定、受影响的敏感点和环境具体明确,其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并可据此提出具体明确的环保措施。
(1)对城市生态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集地,由其构成的这一系统中,可分为生物系统、非生物系统、社会系统。
轨道交通建设对该系统的影响,在生物系统方面主要是对植被、城市绿化系统等的影响;在非生物系统方面主要是对人工创造的物质系统中道路交通设施的影响、对环境资源系统中土地资源的影响、对能源系统中自然能源(水电)和化石燃料(煤电、燃油)的影响;在社会系统方面主要是对居民、企业的拆迁造成的社会影响、对各类文化、自然保护设施的影响等。
本次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是在确保符合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产业结构、生产布局等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编制的,因此,它与环境保护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等城市专项规划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且相互影响和制约。
(2)对相关环境要素的影响
根据现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经验和实际运营结果,总体上讲,其对各环境要素的影响是以能量损耗型为主,即噪声、振动、电磁辐射,以物质损耗型为辅,即污水、废气、固体废物。
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影响从空间概念上可分为以下单元:地上段、地下段、车辆段(车辆基地)、变电站、冷却塔、风亭等。
从时间序列上可分为施工期和运营期。规划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和运营期。施工期相对运营期而言时间较为短暂,且多数随工程行为的结束,环境的影响也将逐渐消失;运营期的环境影响将是持久的、长期的。
三、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为了使南昌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尽量减缓城市轨道交通可能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我们真诚地希望您提出南昌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有关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我们将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真实记录您的意见和建议,将您的宝贵意见、建议向有关部门反映。
本次公示时间为公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4月2日~4月16日)。您可以通过信件、邮件或电话的形式将以下公众意见征询表反馈给我们,也可以直接提供宝贵意见建议,我们的联系方式是:
地 址: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745号 邮 编:430063
联系人:张工 电 话:027-51185657 Email:tsyzk8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