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 网站首页 | 返回旧版
用户名 密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正文

新建铁路南京至淮安铁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06  来源:江苏环保公众网  浏览次数:352

一、项目概况


新建铁路南京至淮安铁路位于江苏省和安徽省境内,呈南北走向,路线起于淮安市淮安区,途径淮安市洪泽区、金湖县、安徽省天长市、南京市六合区,止于南京市浦口区。线路总长度204km。


本项目为双线高速铁路,设计车速350km/h,正线路基总长度38.88km,新建特大、大中桥共25座,总长度165.12 km,设置淮安东站、黄楼站、洪泽站、金湖站、天长站、六合西站和新南京北站等7座车站,新建南京北动车运用所,工程总投资4140849.74 万元,工期3年。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


1、生态环境


(1)对生态功能区的影响分析


综合工程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项目建设对生态功能区的主要影响是施工期造成的水土流失。因此评价认为应加强工程沿线区域施工期及各临时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量的产生。此外,工程破坏一定面积的植被,但随着施工期结束后临时用地的复垦、绿化,线路两侧栽植乔灌进行绿化,路基边坡灌草绿化等措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补偿铁路建设对植被的破坏,评价认为工程实施不会影响各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发展方向。


(2)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分析


本工程虽占用耕地及少量林地资源,但工程整体呈线性分布于沿线地区,线路横向影响范围较狭窄,因此对整个评价范围而言,这种变化影响较小,不会导致沿线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工程建设将使建设用地面积得以提高,但对整个评价范围而言,数量变化不明显。临时用地主要是取土场、制梁场、施工便道等临时工程的占地,工程结束后将对其采取绿化恢复、工程治理措施或进行复垦,预计施工结束后3~5 年左右,可基本恢复土地的原有使用功能。综上所述,工程建设对评价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影响轻微。


(3)对沿线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由于本工程呈窄条带状穿越沿线地区,路基横向影响范围极其狭窄,工程永久占用耕地不会使沿线所经区域的农业生产受到太大影响;临时占用的耕地面积在施工完毕后,将采取场地清理、植被恢复和复耕等措施,可以逐步恢复其原有农业种植功能,其影响只是暂时的。


(4)对植被资源的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虽然会造成评价区域生态系统生物量减少,但主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采取植物恢复措施后,能够减缓植被生物量损失和自然体系生产力下降。


(5)对陆生动物资源的影响分析


施工期将野生动物从原有的庇护场所或栖息环境中驱离;此外,施工场地产生的噪声、振动、水污染、粉尘污染和光污染也会对周边野生动物产生驱赶作用,迫使其远离施工区域,从而对部分野生动物的生存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6)景观影响分析


评价范围以农林生态景观为主、兼有水体景观和城镇景观的半自然半人工景观,本工程桥梁比例高,会降低局部区域景观的连通性,但景观主体并未改变,工程建成后景观空间结构仍然合理,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仍然相匹配,因此,工程实施对区域内的景观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7)对生态敏感区影响分析


本项目涉及15处生态红线区,经分析,本项目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占地对植被生物量的影响,施工前结束后,对线路两侧进行绿化恢复,可以有效地弥补工程占地引起的大部分生物损失量,对生态敏感区影响较小。


2、地表水环境


工程穿越京杭大运河(淮安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和金湖县入江水道中东水源地准保护区;穿越京杭大运河(淮安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新河清水通道维护区、入江水道(洪泽县)清水通道维护区二级管控区;工程在饮用水源保护区、清水通道维护区内无铁路站场和施工大临工程分布。工程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清水通道维护区内无污染物排放,不会对敏感水体水质产生不利影响,符合饮用水源和清水通道维护区的保护管理规定。


本项目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运行列车全部为动车组,列车配备污水和垃圾贮存装置,区间列车运行时无污染物排放。铁路站场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或者回用。


施工期水污染源主要来自桥梁施工、大临工程生产废水、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油污水。桥梁施工影响主要发生在围堰和拆除围堰期间,影响范围约为50~200米,影响时间和范围较小,不会对施工水域水质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大临工程采用沉淀池处理施工废水,处理水回用于场地洒水防尘,不外排;施工营地采用化粪池、隔油池、污水生化处理成套设备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水用于周边农田灌溉;施工机械采用定点维修清洗,油污水收集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因此,在采取报告书提出的施工期和运营期各项污水处理措施后,本项目不会对项目沿线地表水体水质产生显著不利影响,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3、大气环境


本工程建成后,沿线运营机车类型为电力,无机车废气排放;铁路场站无锅炉等大气污染源。施工期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施工扬尘、混凝土搅拌站粉尘和施工车辆、机械废气排放。采取设置围挡、施工现场洒水、搅拌站合理选址、搅拌设备全封闭作业及安装烟气净化设备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期施工大气污染物对沿线大气环境的影响。由于施工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上述环境影响也将消失。因此,本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4、声环境


(1)施工期


多台施工设备同时运行时,本项目沿线场界噪声贡献值及临近敏感点的昼间、夜间的环境噪声预测值将会超标。施工噪声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整个施工周期,随着项目工程竣工,施工噪声的影响将不再存在。桥梁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为桥梁下部基础施工中的旋转钻机和车辆运输噪声。旋转钻机一旦开始作业即具有连续性,其对某一具体的敏感点影响时间为3~4个月。跨河桥梁主桥工程距居民点较远,影响很小。跨越集中居民区的桥梁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大,应合理安排工期,夜间禁止施工。


(2)营运期


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的噪声敏感点共计377处,合计噪声预测点1221处。敏感点近期昼间、夜间预测等效声级分别为52.1~75.0dB(A)、42.2~69.2dB(A)。昼间和夜间预测值均有不同程度超标。


5、振动环境


施工期施工机械中,打桩机产生的振动强度为最大,应尽量避免夜间施工。施工机械产生的振动,随着距离的增大,振动影响渐小。因施工时间长度有限,随着施工的结束,施工机械的振动影响也随之消除。


本工程全线共306处振动敏感点、合计682处预测点。距离线路外轨30m及以外区域预测点Z振级评价量VLzmax昼间、夜间均为50.0~78.9dB,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铁路干线两侧”标准。


6、固体废物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拆迁房屋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拖运处理,拆迁建筑垃圾运送至城市建筑垃圾弃置场统一处理。


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车站生活垃圾和维修工区、牵引变电站产生的少量废油。运营期职工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39t/a,旅客候车垃圾产生量为354t/a,旅客列车垃圾产生量为1405t/a,维修工区废油产生量为30t/a,牵引变电所变压器废油渣产生量为2t/a。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拖运处理。维修工区和牵引变电站产生的废油属于危险废物,委托具备废油处置资质的单位收集处理。变电所内蓄电池需要更换时,应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由有资质的蓄电池回收单位回收处理。


综上所述,本项目固体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7、环境风险


本线运营后为客运专线,无货物运输,旅客进站上车前均需经过危险品检查,因此工程运营期不存在发生运输危险品事故的可能性。本工程环境风险主要来自跨河桥梁建设过程中施工船舶的燃油等危险品可能发生泄漏的风险。在加强施工管理,采取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制订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后,本项目的环境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三、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植物资源保护措施


评价建议本着“见缝插针”的原则,在工程永久性用地范围内进行绿化; 对于因施工围挡临时占用的绿地,工程后原则上应全部采取植被措施予以恢复,以尽量减少本工程对沿线植被的影响;建议绿化方案最大程度发挥两侧绿化的防护和景观作用。


(2)动物资源保护措施


加强施工期管理,采取先进施工工艺,注重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杜绝人为捕猎野生动物的现象发生;对评价范围内分布的野生保护动物,应通过控制施工占地范围、缩短施工时间、加强施工管理和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禁止人为捕杀等措施,缓解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影响。


(3)景观环境减缓措施


在贯彻因地制宜、环保美观、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的设计原则基础上,建议施工完成后,桥梁桥体及桥下、路基边坡、站场周边等建构物周边进行景观绿化,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采用植物防护措施,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达到防护工程、改善路况,绿化环境、美化景观的目的。


2、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1)工程跨河桥梁的基础施工应选择在枯水期,尽可能采取先进的施工工艺,科学管理,尽量缩短水下的作业时间。严禁将钻孔灌注桩的出渣及施工废弃物、水上平台人员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向施工水域排放。


(2)混凝土拌合站散货物料必须防水、防雨存放。生产废水必须设两级沉淀池,冲洗砂石料的水应做到重复利用,剩余的处理水应用于施工场地的洒水防尘。


(3)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养护维修及废油的收集,车辆、机械冲洗废水经隔油池、沉淀池处理后贮存在清水池中,回用于车辆机械的冲洗。严格施工管理,避免施工机械的跑冒滴漏。


(4)施工营地设置隔油池、化粪池、污水生化处理成套装置收集处理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周边农田灌溉。


(5)铁路场站产生的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经化粪池、隔油池预处理后接入站区周边的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不外排。


3、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1)施工现场用地的周边设置围挡,实施密闭施工。施工现场土石方集中存放,应当采取覆盖防尘措施。施工现场应当有专人负责保洁工作,配备相应的洒水设备,及时洒水清扫以减少扬尘污染。


(2)混凝土搅拌站设置集气罩、除尘器降低混凝土拌合粉尘排放。


(3)加强施工车辆运输的密闭管理,防止土石砂料的撒漏;运输时采用密封车体,尽量减少扬尘;运输车辆不得超载;工地出入口应设置清洗车轮设施,以免车轮带泥行驶。


(4)加强施工机械设备及车辆的养护,严禁使用劣质油,降低施工机械废气排放量。


4、声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


科学合理的布局施工现场,噪声源强较大的设备尽可能远离敏感点,同时在距离线位较近的居民住宅区处设置施工围挡,以减小施工场地对周边敏感点噪声影响。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计划,禁止夜间施工,如因工程技术需要必须进行连续施工作业的,需向环保主管部门申请夜间施工许可,并将批准的夜间施工计划公告附近居民。


(2)营运期


本项目外轨中心线外65米内(即4b类声功能区内)严禁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卫生院)、住宅项目等环境敏感项目;在本项目外轨中心线外65米至300米范围内地块新建噪声敏感项目的,在新建敏感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考虑本项目铁路噪声的影响并自行采取隔声防护措施,保证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本次评价采用的噪声治理原则如下:


①距离外轨中心线30米以内的噪声敏感建筑物纳入工程拆迁或功能置换;


②距离外轨中心线30米处不满足铁路边界噪声限值的敏感点所在路段采用声屏障措施保证铁路外轨中心线30米处达标;


③距离外轨中心线30米处满足铁路边界噪声限值但敏感点房屋超标的路段优先采用声屏障措施;


④对于采用声屏障措施后仍不能达标的敏感点和未采取声屏障措施不能达标的敏感点,采取隔声窗措施保证满足室内声环境质量。


5、环境振动保护措施


(1)从振动环境要求出发,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结合噪声防治,在铁路外轨中心线外60m内,禁止新建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建筑物。


(2)线路运营后应及时修磨轨面,加强轨道不平顺管理,执行严格的养护维修作业计划,确保轨道处于良好的平顺状态,从而达到减振降噪的目的。


(3)根据预测结果,营运期沿线外轨中心线30米以外振动敏感点均可达标,暂不采取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4)施工期选择环境要求较低的位置作为固定制作作业场地,施工车辆应尽量避开振动敏感区域。尽可能将产生振动的施工设备置于距振动敏感区30m外的位置,以避免振动影响周围环境。在靠近居民住宅等敏感区段施工时,夜间禁止使用打桩机、夯土式压路机等强振动的机械。


(5)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倡导科学管理。结合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采取尽量避免夜间施工措施,减轻施工机械振动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如遇工程需要必须夜间连续施工的,施工前应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夜间施工许可,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并将施工时间、地点向周边居民公告,争取居民的理解。


6、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拆迁房屋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拖运处理,拆迁建筑垃圾运送至城市建筑垃圾弃置场统一处理。


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车站生活垃圾和维修工区、牵引变电站产生的少量废油。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拖运处理。维修工区和牵引变电站产生的废油属于危险废物,委托具备废油处置资质的单位收集处理。


四、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新建铁路南京至淮安铁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江苏省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符合江苏省主体功能区划、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项目沿线城市(淮安市、金湖县、天长市、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在落实本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生态影响减缓、风险防范措施的情况下,项目建设对沿线声环境、振动环境、地表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项目的环境影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新建铁路南京至淮安铁路的建设是可行的。


五、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的期限:


公众可在公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登陆江苏环保公众网查阅环评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如需要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或需索取补充信息的该项目公众,可与联系人联系。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本次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是建设项目所在地周围的、关注本项目建设的公众,征求对本工程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非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不在征求范围。


七、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和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公众可填写建设项目公众意见表(见网络链接),通过邮寄信函(以邮戳日期为准)、传真、电子邮件将填写的公众意见表提交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并请注明发表日期、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八、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江苏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南京市马群新街189号


联系人:孙工


联系电话:025-83115320


电子信箱:jsstljt123@163.com


环评单位: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紫云大道9号


邮编:210014


联系人:黄工


联系电话:025-88018888-7309


传真:025-84405744


电子邮箱:104849262@qq.com


对于本项目如有意见和建议也可拨打江苏环保公众网服务电话:025-58527307,或将意见和建议发至邮箱hpgs@jshb.gov.cn,江苏环保公众网将会将您的意见收集整理后及时反馈环评单位和建设单位。




附件:宁淮铁路环评征求意见稿

 
 


Tel:(网站)021-51603532;(会议)021- 51603528 51603599;(报告、手机报) 021-51603532;(定制)13482147664;Fax:021-5160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