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产业是四川省明确要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是成都市“5+5+1”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经多年发展,现已拥有轨道交通企业276家,涵盖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全产业链各领域,已形成 “一校一总部两基地”空间布局,产城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格局初见雏形。2018年,成都市全产业链产值(不含物流运输业)1214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2亿元,同比增长18%。2019年1-9月,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954.8亿元,其中,97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4亿元,同比增长11.7%。
一是技术研发国内领先。
集聚了西南交大、中铁二院、中铁二局、中铁八局等国家一流的轨道交通科研、设计、建设单位,拥有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知名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轨道交通技术研发实力全国第二,是国内技术标准的领跑者和制定者。
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近年来,成都市以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技术水平,庞大的市场需求,快速吸引了阿尔斯通、新誉等一流企业近百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企业总数从2015年的82家增至近300家,转向架、牵引、供电、信号、通信等核心配套产品加速聚集,是全国轨道交通产业链最齐备的聚集地之一,经济规模全国第3。
三是制修能级不断提高。
已具备包括地铁、有轨电车、悬挂式单轨等整车制造能力和全谱系轨道交通车辆维保能力,以及中低速磁悬浮、动车组等轨道交通产品研制生产条件,成都已成为全国第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
四是新型制式发展迅速。
中唐空铁集团已研制出以锂电池为动力源的空轨列车;由西南交大负责总体设计和研制的第二代磁悬浮完成了样车试制;新筑股份成功引进德国内嵌式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首条有轨电车线路——蓉2号线首开段已开通试运营;西南交大与中车成都公司共同开展新一代氢燃料混合动力有轨电车研制。
五是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新筑股份在引进德国内嵌式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已启动中德轨道交通科研基地建设,其在中白产业园的超级电容项目已下线投产。2018成都国际轨道交通大会成功举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中铁二院承建了中国高铁国外第一单的“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近年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担了上百项海外工程。
六是产业布局更加优化。
成都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以西南交大创新研发、前瞻技术为引领,建成以金牛区为研发总部、新津与新都为制造基地的“一校一总部两基地”空间布局。当前,成都正在推进金牛、新都、新津三大区域产业协同和差异化发展,积极打造轨道交通三城联动发展、产城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