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运营里程达705公里,居世界第一。根据规划,至2040年,上海将建成总里程1000多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面对日臻庞大的路网,依靠传统人力、物力叠加式投入,很难处理好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为此上海地铁进行了智慧化探索,推进智慧车站建设。记者从申通地铁获悉,目前上海地铁已有惠南站、汉中路站、新江湾城站、诸光路站以及顾村公园站五座车站试点建设智慧车站。
智慧车站如何让地铁变“聪明”?记者实地探访了轨交16号线惠南站。
一键控制设备开关提升效率
清晨5时40分,16号线惠南站工作人员准时来到车控室,登入电脑智慧车站界面。打开照明、系统自检、通讯自检……按照顺序逐一点击确认。站内灯光亮起,设备开始运作,直至最后卷帘门开启,一套开站流程下来,大约花费5分钟。“以往,工作人员需提前一个多小时,在车站内外实地巡检,开启设备。”该站站长沈丽介绍,去年年底,惠南站开始探索智慧车站建设。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实现车站设备状态可感,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如今,通过电脑一键便能控制车站设备开关,工作效率提升约20倍。”
记者看到,在该站BIM(建筑信息模型)建设管理平台上,已搭建起精准仿真的3D车站模型,小到监控摄像头,大至出入口电梯,均囊括其中。车站设备状态实时显示,一旦出现故障,平台会提前预警,工作人员可即时查看原因。
潮汐式客流是惠南站最显著特征。早高峰期间,开往龙阳路方向的列车,乘客几乎只上不下,限流是规定动作。如何让这一动作更精准?记者在智慧客流引导界面看到,屏幕上实时显示的数据,包括出入口客流、即将到站的车辆信息以及下行方向其他限流四站的客流。系统以这些数据为基础,通过内部算法,计算出建议放行人员并动态更新。“智慧车站让工作人员的感官突破了物理局限加以延伸,发现问题更早、动作更快、定位更准。”沈丽说。
智慧车站并非一套模式照搬
“智慧并非一套模式照搬,而是采取个性化方式,结合每个车站的特点,制定出最适宜的方案。”申通地铁技术中心系统集成研究部主任张立东介绍,比如,新江湾城站是轨交10号线全自动驾驶线路车站,利用10号线一期综合监控系统功能,实现全自动驾驶各场景下设备综合联动等智能化目标;顾村公园站根据顾村公园的客流情况,精准识别“客”和“运”,提升“客”“运”之间的匹配度,实现可编辑的车站运营场景预案。
上海地铁“信号系统智能运维体系”去年上线,作为国内首创,系统破解了地铁关键系统健康状态量化评估难题,实现了智能化的主动维修决策。“上海地铁承担着这座城市超过66%的公共交通运量。一旦出现故障,会对市民出行造成很大影响。”申通地铁信号总监张郁说,“我们针对人、车、物、地、事件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将危险源、隐患、事故等数据相联动,做到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系统投用后,普通故障发生率和平均修复时间均大幅减少,运维成本降低近20%。不仅如此,一张更复杂的智慧网正全面铺开。上海市轨道交通集控大楼网络化运营平台已投用,它是一个超级“数据中心”,下连全路网车站信息,采用“云技术”,真正实现了“一网统管”。
利用智能技术升级地铁服务
智慧化的落点,离不开市民的体验。在保障地铁运营安全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缩短中心城区最小行车间隔,让市民出行更快捷,同时利用智能技术升级地铁服务。
“智慧票务方面,我们正尝试生物特征识别、语音购票、扫码过闸等多种方式融合,逐步形成票检合一新模式。”张立东说,在一些大型站点的自助服务机上,乘客可就目的地进行语音问询,并通过微信扫码获取路径。信息服务方面,上海地铁以“Metro大都会”APP为核心,搭建数字化信息平台。日前,客流状态等信息实时查询功能试点推出,市民通过APP可实时获知车厢客流状态、列车行进位置、车厢温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