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中车副总裁以上10位高管中,除有2人来自外部,其余8人,来自原南车5人,原北车3人。而在2015年中车成立时,这个比例是1:1。更有意思的是,在这8人中,有5人出自大连铁道学院(现大连交通大学)……
中国中车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在推进中。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601766.SH)对总部主要组织机构再次进行整合,整合后职能机构由此前的20个精简为13个,业务机构仍为4个。中国中车同时还变更了组织机构负责人53名。《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从中国中车得到上述消息。
接近中国中车人士对记者透露,此次组织机构调整是为了贯彻国务院国资委开展总部机关化整改工作精神。机构改革是本着突出总部战略型管控的职能定位,将与总部职能相关,相近或协同性较强的主要职能部门进行整合,以减少分工和协调环节。“中国中车此次市场化改革,也是大部制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去行政化,以加快办事效率。”他说。
就具体整合内容,上述人士对记者举例称,中车财务部与金融管理部整合为财务与资本运营中心;审计和风险部与法律事务部整合为审计风险与法务中心;运营管理部与安技环保部整合为运营与安技环保中心等。“被整合部门的原有员工按照‘人随业务走’,安排到相应部门及岗位。”他说。
就此次部门整合与业务调整,中国中车还强调,要按照进度要求,做好总部调整后运作切换的各项工作。员工在部门整合前后都应做到守土有责和尽责,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平稳有序过渡。
除机构整合外,中国中车同时还任命了变更后的组织机构负责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主要机构负责人调整后,打破了中国中车2015年成立时,来自原“南北车”部门负责人1∶1的平衡搭配。当前,来自原中国南车人士更多占据中国中车主要负责人岗位。
记者统计发现,在新任命的53人中,其中有27人来自原中国南车,25人来自原中国北车(剩余1人来自外部机构),比例相差不大。但这些机构涉及的正职14人之中,来自原中国南车人士高达10人,原中国北车人士仅有4人。
而在中国中车控股方中车集团层面,此次机构整合后也显示出“南强北弱”的局面,中车集团总部机构18名负责人中,来自原中国南车11名,中国北车7名。
2014年9月原“南北车”进入合并程序,当年12月30日“南北车”发布公告进行合并。2015年6月1日,“南北车”A、H股合并实施完成,中国中车正式成立,成为世界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称,在政府监管层面,中国中车的成立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提供了借鉴、积累了经验,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模式。
当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总部机关化”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国务院国资委在2019年全面开展“总部机关化”问题专项整改工作。工作要求,央企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职能,解决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解决管理链条长,办事效率低、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