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身披红装的“黄埔壹号”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整机缓缓向前推进,广州地铁十三号线二期工程首台盾构机“黄埔壹号”顺利始发,标志着十三号线二期工程正式进入盾构施工阶段。
十三号线二期工程起于朝阳站、与十三号线一期鱼珠站相接,线路全长33.45公里,共23座车站,区间首次采用内径5.8米盾构施工。线路总体呈东西走向,贯穿广州白云、荔湾、越秀、天河、黄埔五个区。十三号线号线二期工程朝阳至鱼珠段的建设将与首期工程共同构建城市东西骨干线,加强城市东西部区域组团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兼具“交通疏导型”和“规划引导型”的特点。
全方位保障盾构顺利始发
据介绍,此次始发的盾构机执行珠村至鱼珠区间的掘进任务。受场地限制,盾构井面积仅仅120平方米,总长度13米远低于盾构机整体80米的长度,无法进行盾构整体始发。
为此,广州地铁与参建单位制定“始发井暗挖12米,盾构空推至暗挖隧道内,后进行盾构分体始发”的专项施工方案。同时,放弃传统的电瓶车编组出渣形式,创新应用洞内水平皮带运输及井口垂直提升系统,提高出土效率高、提高掘进速度、降低运输成本、提升施工环境。
为确保盾构机顺利始发,广州地铁和参建单位认真做好施工方案、人员、设备、物资等准备工作,组织技术人员对专项施工方案和各项应急预案进行优化,并多次邀请盾构施工专家进行论证评审,对盾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常态化培训和技术交底。针对复杂地层地质条件,建设者们在盾构机选型、改良上下功夫,通过改良刀盘、渣土系统,调整优化掘进参数,最大程度减少盾构复杂地层掘进安全风险。施工中,施工项目部将通过加强二次注浆、严控掘进参数等方式,确保施工安全。
全线施工面临多重困难
广州地铁十三号线二期建设相关负责人李海军介绍,十三号线二期工程周边环境特殊、敏感,沿线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施工难度、工艺复杂、工序转换频繁,文明施工及工期压力巨大。
周边环境复杂。线路沿中心城区东西向布置,途经白云湖片区、罗冲围综合改造片区、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黄埔临港商务区等六个重点发展片区,沿线经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等众多敏感区域及东风路、黄埔大道、中山大道平等交通要道。
用地困难。沿线建(构)筑物密集,高大敏感建筑物众多,产权属性多样。大部分车站施工场地选址非常困难。部分车站施工场地狭小,施工组织难度极大,施工条件制约因素多。
地质条件复杂。全线共有9处断裂带,5处褶皱。西北段(朝阳站~罗冲围站)灰岩区岩溶强烈发育,见洞率高达75%以上、部分地段围岩强度高达100MPa以上,存在岩溶、砂土液化、填土、软土、残积土及风化岩等不良地质。
施工难度大。十三号线二期车站工法复杂多样,其中5座洞桩法车站属于超浅埋暗挖施工,最大断面面积达482平方米。车站、区间存在交叉施工,灰岩地层会导致盾构机道具磨损严重,特殊地质处理困难,施工过程不可预见因素多,进一步加大了实施难度及施工风险。
文明施工要求高。东风东路沿线省市机关、外事机构较多,黄埔大道是珠江新城的必经之地,沿线大型商业场所、高档小区林立,学校、医院众多,对施工的噪声、扬尘、场地围蔽、场内文明要求极高。罗冲围站以东的竖井及部分车站结合周边环境实施全封闭施工棚,有利于施工扬尘与噪声的控制,并采用绿色植物新型围蔽作为施工场地围墙,达到施工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尽量减少施工对环境及居民的影响。
面对困难和挑战,广州地铁及各参建单位将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化解十三号线二期工程用地困难,同时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应用新工艺、新工法等措施,确保地铁施工平安进行。
截至目前,十三号线二期工程已有朝阳、庆丰、凰岗、石牌南、天河公园、棠下、珠村、农林下路等车站完成围蔽进入施工阶段(均为工程暂定名),其余车站、区间正进行前期准备,推进前期征地拆迁、管线迁改等相关工作。